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聊齋誌異裏面的香玉和王六郎的故事梗概是什麽?

聊齋誌異裏面的香玉和王六郎的故事梗概是什麽?

壹個姓黃的書生坐在嶗山下清宮裏讀書。院裏有幾棵耐冬和幾株牡丹。壹天,黃生看見壹穿白衣的女子在花叢中忽隱忽現,後來又看見壹個穿紅衣的。他對白衣姑娘頓生愛慕之心,寫詩想念,不想,竟感化女郎成其好事。

女郎告訴他自己叫香玉,紅衣的叫絳雪。直到園裏的壹株牡丹被買走,才知香玉是花精。 黃生得知牡丹枯萎死去,就作了50首情詩悼念香玉。 終於感動花神,讓香玉重生。在香玉柔弱生長的時候,絳雪就陪黃生讀書。

嶗山太清宮三官殿前,有壹株山茶,高8.5米,幹圍1.78米,樹齡約700年,是世界少見的大山茶。冬春之際,滿樹綠葉流翠,紅花芳艷,猶如落了壹層絳雪。不遠處原有壹株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居於此,終日與牡丹、山茶相對,遂構思出《香玉》。

擴展資料

聊齋誌異所表達的主題:

《聊齋誌異》壹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誌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汙吏。

《聊齋誌異》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鬥爭意識方面,有壹定的積極作用。

《聊齋誌異》的另壹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蒲松齡才華過人卻名落孫山,他對科場的黑暗、考官的昏聵、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寫起來能切中要害,力透紙背。通過壹些夢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士子。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