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勃寫的哪首詩表達了家鄉的春光,故園的山水,多麽讓人思念啊?

王勃寫的哪首詩表達了家鄉的春光,故園的山水,多麽讓人思念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唐) 王勃

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⑸。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⑹。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年十四,舉幽素科,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曾漫遊蜀中。補虢州參軍,犯死罪,遇赦,革職。父王福時官雍州司功參軍,因受連累,貶謫邊地。勃渡海省親,溺水,驚悸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他們的駢文,音律諧和,對仗精切,句式齊整。《新唐書·文藝傳》雲:“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余風,絺句繪章,揣合低昂,故王、楊為之。”洪邁指出他們“用駢儷作記、序、碑、碣,蓋壹時體格如此”。(《容齋四筆》卷五)他們的詩也未盡脫六朝藻繪余習,但流麗婉暢之中,有宏放渾厚的氣象,顯示著唐代詩風正朝著新的方向發展。他們對五言律詩格律的建設和七言歌行的提高,也有很大的貢獻。杜甫在《戲為六絕句》裏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評價是恰當而公允的。四傑之中,王勃才氣最高,成就最大。有《王子安集》二十卷。清人蔣清翊有註本。

註釋

⑴少府:縣令的副長官。之任,赴任。蜀州,在今四川崇慶。

⑵城闕,指長安。宮門前的望樓叫闕。輔三秦,以三秦為輔,言在三秦的中樞。今陜西壹帶,古為秦國。項羽滅秦,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故為三秦。

⑶風煙,指自然景色。五津,蜀中長江自湔堰至犍為壹段,有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合稱五津。

⑷宦遊人,為了做官而遠遊四方的人。

⑸海內二句: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此化用其意。比鄰,猶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

⑹無為二句:勸杜不要因離別而悲傷,像青年男女壹樣別淚沾巾。無為,不用的意思。無,通毋。歧路,岔路,指分手之處。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Tang) Wang Bo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

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I feel on parting sad at heart:

Our home-towns are so far apart.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s near to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Tr. Xu Yuanzhong

Seeing Magistrate Du Off to His Post in Sichuan

Wang Bo

In the capital city bound by the Three Qin,

Gazing toward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ve Fords,

We who have served at posts so far from home

Must now bid each other farewell.

Close friends remain close friends wherever they roam;

Even at earth’s end, you would seem next door.

Before this crossroad let’s not act as little children,

Drenching our handkerchiefs with tears.

Tr. Zhang Tingchen

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是王勃在長安任朝散郎時寫的。有壹次他去送壹個姓杜的朋友到蜀地去做官,他的朋友對長安有些留戀難舍,王勃就寫了這首詩來送他,詩寫得很好,以至這位姓杜的朋友都被人忘記了,這首詩卻依然被人們傳誦。

詩的第壹句寫長安的形勢,也是送別的地點。唐代的京城長安,是壹座繁華的都市,是當時人文薈萃之地,更何況那裏還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就更加讓人留戀。現在,詩人與他的好朋友就要從這裏離別了,這壹對好朋友邊行邊回望長安,那真是城垣高聳,宮殿嵯峨;他們環顧城郊,更有三秦之地環護四周,形勢是那麽險要,真不愧為是壹座歷史名城。“城闕輔三秦”,五個字包含了多麽豐富的內容!

第二句寫要去的地方—蜀州。杜少府就要離開長安,經過艱難曲折的道路到遙遠的蜀地去了。而蜀地究竟在那裏呢?“風煙望五津”,—他們翹首遠望,那壹片風煙迷蒙的地方,就是杜少府要去的所在了。

兩句詩,寫他們時而回望長安,時而翹首蜀地,只通過兩地形勢景物的描寫,就很好地表現了朋友之間依依不舍的情態。沒有離別的字眼,而離別之情畢現,真是不著壹字,盡得風流。

從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詩人的直接議論。在古代,離開京城到外地做官,往往就意味著政治上的失意,更何況杜少府要去的是遠在西南的蜀地!杜少府心情沈郁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怎樣安慰自己的朋友呢?詩人寫來很有層次。

第三、四句寫眼前之情,是說在京、之蜀,離別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為之任蜀地就滿懷愁緒。妳離開長安到蜀地去,是為了做官而奔走;而我在長安,不也是為了仕宦才離開家鄉?所以盡管我們所在的地點不同,但畢竟“同是宦遊人”啊!既然我與妳、在長安與去蜀川,離別的感情都壹樣,那就不要因為這次遠行而哀愁了。“與君”、“同是”兩句,寫得有己有彼,懇摯、親切,如從肺腑中流出,十分感人。

朋友的心意,杜少府是會很受感動的。但他也許產生了這樣壹種想法:話雖如此,然而這畢竟是遠去天涯、舉目無親呀!詩的五、六兩句就是針對這種心理說的,是設想分別後的情景,從正面說應當抱怎樣的態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世上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在,那麽,即使遠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勵,壹想起對方來,就會感到親切、感到安慰,這不同近在比鄰壹樣嗎?除此以外,這兩句詩還有更深壹層的意思。曹植在《贈白馬王彪》裏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王詩顯然是從曹詩化來的。這樣就更加豐富了詩的含意:既然懷有壹番做事業的雄心壯誌那即使是海角天涯,又有什麽值得感傷的呢?真是動之以情,喻之以理,面面俱到。

詩的最後兩句又回到眼前,是承五、六兩句來的,是從反面說不應當如何。這次赴蜀,雖然與朋友分別了,但朋友的友情長在,會伴隨他跋山涉水到達任所,會伴隨他經冬歷春度過宦海生涯的。因此,在分別的時候,自然就不應當像少男少女那樣,以淚水告別了。結句總括全篇,放達中見深情。

梁代的江淹在敘述了各種離別情狀之後,曾經滿有把握地說:“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別賦》)把“怨”當作離別的必然現象。這首詩卻變哀怨為開朗,把離別的感情寫得豪放昂揚。字裏行間,既表現了詩人自己的寬闊襟懷、遠大抱負,又充滿了對朋友的深情慰勉,情深意摯,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用這樣的詩行來激勵啟程遠行的友人,怎麽不使他感到友誼的溫暖、友誼的力量呢?怎麽會不使他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地慨然踏上征途、奔赴遠方呢?

這首詩先用兩句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要去的地方,然後集中筆墨寫磊落豪放的別情。而寫別情又是兩句壹轉,先寫眼前別緒,再寫轉思別後之情,最後以送別不必傷別作結,層層相生,結構嚴整。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表達了深摯的情誼、曠達的襟懷,歷來為人傳誦。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現在再講壹首五言律詩,壹則因為它也是初唐名作,二則借此補充講壹點五言律詩

的藝術技巧。

作者王勃,字子安,是文中子王通的孫子,東臯子王績的侄孫。他從小就能作詩賦,

應進士舉及第,還不到二十歲。但他恃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旅居劍南(四川),

多年沒有事做。好不容易補上了虢州參軍,不久,又因事罷官。連累到他父親福疇,也

降官去做交阯縣令。他到交阯去省親,在渡海時溺水而死,只有二十八歲。他的詩文集

原有三十卷,大約作品不少,但現在只存詩八十余首。被選在《古文觀止》裏的《滕王

閣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這首詩的題目,在有些選本中題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就更明白了。有壹位

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縣縣尉,作者就寫此詩送行。唐代的官制,壹個縣的行政長官

稱為“令”,縣令以下有壹名“丞”,處理文事,有壹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

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來往,或者在公文上,常用“明府”為縣令的尊稱或代用

詞,縣丞則稱為“贊府”,縣尉則稱為“少府”。這些名詞,在唐詩題目中經常見到。

現在詩題稱“杜少府”,可知他是去就任縣尉。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區,從漢至隋,均為蜀郡。唐初改郡為州,故王勃改稱蜀州。

但當時成都地區已改名為益州,不稱蜀州。故王勃雖然改郡字為州字,仍是用的古地名。

向來註家均引《舊唐書·地理誌》所載“蜀州”作註。這個蜀州是武後垂拱二年(公元

六八六年)從益州分出四縣設置的,其時王勃已死,他不可能知道有這個蜀州。

此詩第壹聯是點明題目。上句“城闕輔三秦”是說蜀州是物產富饒的地方,那裏每

壹個城市都對三秦有輔佐之功。下句的“五津”是蜀州的代用詞。“風煙”即風景。此

句說自己遙望蜀州風景。上句是對杜少府說的:妳並不是到壹個邊荒的地方去作官,而

是到壹個對京都有重要貢獻的地方去作官。下句是從送行者的立場說:妳走了,我只能

遙望那邊的風景。

送人遠行,就要作詩,這是唐代知識分子的風俗。壹部《全唐詩》,送行贈別的詩

占了很大的百分比。這類詩的作法,多數是用第壹聯兩句來點題,照顧到主客雙方。例

如崔曙《送薛據之宋州》詩雲:“無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第壹句說自己,因為無

人介紹,至今失業。第二句說薛據:妳是有道之士,可也得乘舟東去謀食。郎士元《送

孫侍郎往容府宣慰》詩第壹聯雲:“春原獨立望湘川,擊隼南飛上楚天。”也是第壹句

說自己:在春原上獨立遙望妳去的湘水流域。第二句恭維孫侍郎此行是像鷹隼那樣高飛

上楚天。盧照鄰《送鄭司倉入蜀》詩起二句雲:“離人丹水北,遊客錦城東。”用“離

人”、“遊客”,點明題目中“送”字。用“丹水”、“錦城”,點明“蜀”字。王勃

此詩,也用同樣方法,但他組織得更均衡。上句表達了杜少府、蜀州和長安的關系,下

句表達了作者、送行者與蜀州的關系。

“城闕輔三秦”這句詩歷來有不同的講法。多數人以為“城闕”指京都長安。如果

依句子結構講,這壹句就應當講作“長安輔助三秦”。但是,從事理上想壹想,這樣講

是講不通的。北京與郊縣的關系,總是郊縣輔助北京,不能說是北京輔助郊縣。於是壹

般人都講作“長安以三秦為輔”,使這個“輔”字成為被動詞。即使說這樣講對了,這

句詩和題目又有什麽關系呢?

於是有人覺得“城闕”應當是指蜀州的。可是,壹看到“闕”字,就想到宮闕,蜀

州既非京都,怎麽會有“城闕”呢?於是吳昌祺說:“蜀稱城闕,以昭烈也。”他是從

歷史上去求解釋。巴蜀是劉備建國之地,成都是蜀都,所以也可以用“城闕”。

按“城闕”二字,早已見於《詩經》。“佻兮達兮,在城闕兮”,這是《鄭風·子

衿》的詩句。孔穎達註解說:“謂城上別有高闕,非宮闕也。”他早已怕讀者誤解為京

城的宮闕,所以說得很明白,城闕是有高樓的城墻。只要是州郡大城市,城頭上都有高

樓,都可以稱城闕。王勃和孔穎達同時。他當然把“城闕”作壹般性的名詞用,並不特

指京都。再看唐人詩中用“城闕”的,固然有指長安的,也有不指長安的。李頎《望秦

川》詩雲:“遠近山河凈,逶迤城闕重。”這“城闕”是多數。韓愈《題楚莊王廟》詩

雲:“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韋應物《澧上寄幼遐》詩雲:“寂寞到城

闕,惆悵返柴荊。”這幾個“城闕”,顯然不是指長安。

巴蜀為富饒之地,自從開通了秦、蜀之間的棧道,秦中人民的生活資料,壹向靠巴

蜀支援。從漢武帝以來,論秦、蜀經濟關系的文獻,都是這樣說的。與王勃同時的陳子

昂也說:“蜀為西南壹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

可以兼濟中國。”(《諫討生羌書》)後來杜甫也說:“蜀之土地膏腴,物產繁富,足

以供王命也。”(《論巴蜀安危表》)由此可見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第壹句就贊揚蜀

中城市是三秦的支援者,這也是代表了壹般的觀點。可是現在還有許多人註唐詩,堅持

“城闕”是指長安,於是把這句詩講得很不合理。我感到不能不在這裏詳細辯論壹番。

“風煙望五津”句歷來註釋都以為“五津”是說蜀州地勢險惡,“風煙”是形容遠

望不清。唐汝詢釋雲:“蜀州雖有五津之險,而實為三秦之輔,故我望彼之風煙,而知

今之離別,仍為宦遊,非暌離也。”他這樣講法,可知他對於“風煙”壹句,實在沒有

明確理解,以致下文愈講愈錯。

我說“風煙”即“風景”,這也是新近才恍然大悟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壹篇《感舊

賦》,是懷念洛陽而作。有二句雲:“地不改其城闕,時無異其風煙。”此處也是以

“城闕”對“風煙”,意思就是城闕依然,風景無異。王勃此詩,完全用太宗的對法,

可知這個“風煙”應解作“風景”。唐人常常為平仄關系,改變詞匯。“景”字仄聲,

“煙”字平聲,在需要用平聲的時候,“風景”不妨改為“風煙”。李白《春夜宴桃李

園序》有句雲:“大塊假我以文章,陽春召我以煙景。”這個“煙景”,也就是“風景”。

現在,我們接下去講第二聯。作者說:我和妳今天在這裏離別,同樣是遊宦人的情

意。離開家鄉,到遠地去求學,稱為“遊士”,或“遊學”。去做官,稱為“遊宦”,

也稱“宦遊”。強調遊,就用“宦遊”;強調宦,就用“遊宦”。

第三聯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內還有壹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

這是對杜少府的安慰,同時也有點贊揚。對杜少府來說,妳遠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

還有知己朋友在這裏,不因距離遠而就此疏淡。對自己來說,像杜少府這樣的知己朋友,

縱然現在遠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長安時時見面壹樣。這兩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詩中

數壹數二的名句。但這兩句並非王勃的創造,他是從曹植的詩“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

鄰”變化而成,他利用“萬裏猶比鄰”這個概念,配上“海內存知己”,詩意就與曹植

不同。後來王建也有兩句詩:“長安無舊識,百裏是天涯。”這是把王勃的詩意,反過

來用。不能不說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第四聯是緊跟第三聯而寫的。既然“天涯若比鄰”,那麽,現在在岔路口分別,大

家就不必像小兒女那樣哭哭啼啼。詩歌的創作方法,往往用形象性的具體語詞來代替抽

象概念。人哭了就要用手帕(巾)拭眼淚,於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

眼叫做“代詞”或“代語”。運用代語對尋找韻腳有很大的方便。

這首詩和王績的《野望》雖然都是五言律詩,但句法的藝術結構卻完全不同。(壹)

《野望》的第壹聯是散聯,不是對聯。《杜少府》的第壹聯是很工致的對聯。這裏,我

們首先見到律詩的兩種句式,即第壹聯可以是對句,也可以是不對句。(二)《野望》

的第二聯和第三聯是同壹類型的對句。“樹樹”對“山山”,“秋色”對“落暉”,

“皆”對“惟”,四聲、詞性都是對穩的,每壹句都是壹個完整的句子,表現壹個完整

的概念。這種對句,每壹聯上、下兩句的思想內容是各自獨立,沒有聯系的。如果看壹

看《杜少府》的第二、三聯,可以發現,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與君離別意”,不

成為壹個完整的概念,必須讀了“同是宦遊人”才獲得壹個概念。因此,從語法的角度

講,《野望》的第二、三聯是四句,《杜少府》的第二、三聯只有二句。這裏,我們看

到了律詩的兩種對句法。《野望》式的對句,稱為“正對”。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

裏定下的名詞。他舉出四種對法,正對是最常用最低級的對法。《杜少府》的對法,宋

朝人稱為“流水對”,又稱“十字格”。因為從字面結構看,它們是壹式二句;但從表

現的思想內容看,只是不可分開的壹個十字句。就像流水壹般,剪不斷。這種對句,藝

術性就較高。

王勃這首詩,兩聯都用流水對,使讀者不覺得它們是對句,只覺得像散文壹樣流利

地抒寫贈別的友誼,因而成為千秋名句。

壹九七八年壹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