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

以下是賞析,很詳細,看賞析,基本就能翻譯出來了。

首聯“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敘國事的危急。廟堂,指朝廷。平戎,指平定外族的侵略。坐,當因此講。甘泉,是漢代皇帝的行宮,在今天陜西省淳化縣的甘泉山上。漢文帝時,匈奴入侵,告警的烽火可以直達甘泉宮。這裏,上句“廟堂無策可平戎”,是說朝廷對於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漢代匈奴入侵,晚間烽火壹直照到甘泉宮,來表示由於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長驅直入,從邊境到達內地。李白《塞下曲》,“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這裏借用漢代的故事,比喻朝廷沒有平定邊患的良策。

頷聯“初怪”二句,承上直寫南宋小朝廷狼狽逃奔的可悲行徑,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體化。“初怪上都聞戰馬”是說壹開始為北宋都城汴京在金人戰馬的嘶鳴中淪陷而感到震驚;“豈知窮海看飛龍”,是說今天哪裏想到會看見皇帝在金兵的追趕下從偏遠的海上逃跑。飛龍,指宋高宗乘坐的大船。對這種敵人步步進逼、朝廷節節敗退的局面,詩人憂心如焚,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國勢卻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詩人的傷感。

頸聯“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發感慨,扣著題目寫“傷春”。“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上句寫傷,下句寫春,由“每歲煙花壹萬重”的春,引起“孤臣霜發三千丈”的傷。孤臣,作者自指,壹是表示流落無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霜發,即白發。用了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煙花,指春天艷麗的景物,用了杜甫“關塞三千裏,煙花壹萬重”的詩句。此處“煙花”,泛指春景,也切合詩題的時令。詩人把“白發三千丈”與“煙花壹萬重”兩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為壹聯,對仗貼切、工整,表現了詩人傷時憂國的感情。杜甫有詩說:“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至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陳與義在別的詩中也說:“天翻地覆傷春色。”都是由春光爛漫與家國殘破的對比之中,產生了莫大的憂傷。這也可以看出陳與義學習杜甫與江西詩派的不同之處。杜甫傷春,壹方面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壹方面說“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盡管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憂慮,但還是相信國家終究是會恢復的。陳與義在這首《傷春》詩中,也從“萬方多難”的現狀中看到了希望。

尾聯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二句,落筆很有力量。向延閣,指向子諲。延閣,是漢代史官的官署。向子諲曾任秘閣直學士,相當於史官的職務,所以陳與義借用漢代史官稱他為向延閣。據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建炎四年春正月丁卯,金人犯潭州(今長沙)。……帥臣直龍圖閣向子諲初聞警報,率軍民固守,且禁士庶無得出城。敵騎至潭,呼令開門投拜,軍民皆不從,請以死守。”後來金兵圍攻長沙八日才破城,向子諲率領官吏從南楚門突圍而出。犬羊,金人為北方遊牧民族,與犬羊為群,故詩人以犬羊鋒來形容金兵的猖狂進攻。建炎四年(1130)二月,向子諲任長沙太守,組織軍民抗擊金兵。詩人對向子諲是歌頌的,向子諲以疲憊、力弱的部隊,敢於冒犯野獸壹般的金國侵略軍的鋒銳之氣,是具有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的。詩人在這裏顯然是以在長沙的向子諲與在“廟堂”的當權派作對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鋒”,而“廟堂”都是“無策可平戎”。所以對向子諲的歌頌,就包含了對“廟堂”當權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鋒”,不僅筆調蒼涼悲壯,而且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向子諲衛國精神的無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氣勢淩雲,讀來足以超頑振懦。詩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譏諷的意圖。“稍喜”並不是說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說在“廟堂無策可平戎”的局面下,還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鋒”,使人看到了—線希望,在憂傷之中帶來了壹點欣慰。

這首感懷時事的詩作,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戰亂動蕩的社會現實。詩中壹方面對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壹味退卻逃跑,表示出極大的不滿,另壹方面對向子諲等官兵紛起抗敵的愛國壯舉,進行熱情地謳歌。這種鮮明的主戰態度,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清代紀昀在方回《瀛奎律髓》的批註中說:逼近杜甫。具體地說,他的愛國思想和風格都與杜甫感懷世事的七律相接近。因此,從這首《傷春》裏,我們可以窺見陳與義南渡後的詩風開始轉變,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徑。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前集卷二,說陳與義“建炎以後,避地湖嶠,行路萬裏,詩益奇壯。……以簡潔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第其品格,故當在諸家之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稱其“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以後,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深,乃往往突過古人。”這些評語,並非溢美之辭,而是符合南渡後陳與義的詩風特征的。“此詩真有杜忠”這是極有見地的。盡管詩人的愛國感情沒有杜甫那樣的深厚和強烈,但是在這首七律中顯露出來的愛國情思,沈雄渾成的藝術風格,已經不是在形貌上與杜甫相似,而是在氣味上逼近杜甫。具體地說,他的愛國思想和風格都與杜甫感懷世事的七律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