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詩文教學的思考與建議

古詩文教學的思考與建議

您好。

1、.?古詩詞教學要以讀為本?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壹,對於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壹字,不可少壹字,不可倒壹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的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在低年級的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後,可指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註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的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後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詩不下二十遍,學生讀的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壹次比壹次讀的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教師就應該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壹步壹個腳印,紮紮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古詩詞教學要欣賞意境,創設情境?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所以,這壹環節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顧小學生的特點。

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意境。?

⑴?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壹開始,就用壹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生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引出李白的詩。

⑵?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要註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壹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紫煙”看起來簡單,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

我主要用以下幾種賞析詩的語言:?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壹步追問:是什麽東西產生並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雲霧、水氣產生並升起”。

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妳看到怎樣的壹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後,再提出壹個問題:詩人為什麽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壹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雲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換詞對比,體會意境。在教《泊船瓜洲》這壹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壹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後,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壹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出來了。?根據詩句想象意境。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壹句時,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飛瀉而下是怎樣壹幅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了小學生諸多語文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的美之所在。

⑶?以圖配詩,感受情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壹幅或多幅插圖,古詩詞部分也不例外。“這種圖文並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於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1〕因此,教學時,應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更好的領悟詩詞的意境。?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小池》時,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用簡筆畫畫出涓涓細流和清澈見底的小池。小池裏那含苞預放的荷花上面有壹兩只蜻蜓在棲息……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⑷?想象漫遊,深入情境。?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後,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象,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的優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於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象,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的結合為壹體,使學生入情入境,壹種愛美、贊美的感情油然而生,並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因此,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能較快的把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使其既可感受課本本身的藝術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課文所表現的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這樣做,既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又有利於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⒊?古詩詞教學要不求甚解亦無妨?古詩詞中的譴詞造句,有很多是為了追求韻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為之的。例如通假,倒裝等現象,這在現代白話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知其然即可。還有如古詩詞中押韻,平仄等,除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需深入探究外,壹般學生不求甚解亦無妨。?4.?古詩詞教學要朦朦朧朧更是美?在學生“明詩意”這壹教學環節中,教師註意讓學生用現代白話來翻譯詩詞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譯的話,譯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這裏應該讓學生描述大體的意思。怎麽說都可以,倒也並不需要像釋字環節般的字字落實。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飛入菜花無處尋”壹句裏的“無尋處”,究竟是兒童天真無奈地無處可尋呢?還是余興未盡的欲尋無處?讓學生爭論或保留自己的觀點都比落實了更好。有時,古詩詞字義的淺出,還可讓學生領會到意境的深入。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