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剛過,天氣依然悶熱。東京日本橋的鴻巢飯店燈火通明,壹群文壇星宿在此聚會。推杯換盞、情緒高漲。被眾星捧月的是壹位清瘦的年輕人。他剛剛出版了他的第壹部作品集。
這位25歲的東京帝國大學的高材生,出道即巔峰,少年得誌。剛以優異的成績從東大英文專業畢業,便成為了帝國海軍學校的英文教官。獲得了令人艷羨的正途出身,同時他也寫下了不少佳作,壹躍而成日本文壇最靚的那個仔。據說還將成為他老師——夏目漱石的乘龍快婿,正可謂“壹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世事無常,十年之後,這朵盛開的夏花突然謝敗,在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後,也是在那年的梅雨季節裏,伴著浠瀝瀝的雨聲與世長辭。
他就是——芥川龍之介。
2 | 1892年3月1日,東京
辰年,辰月,辰日,辰時誕生,所以取名龍之介。他的父親是壹位叫新原敏三的牛奶商人。父母中年得子,自然珍愛非常,可是好景不長,在龍之介七個月大的時候,他的母親突然精神失常。
母親的精神失常是龍之介壹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人生悲劇的第壹幕始於成為父母子女。遺傳、境遇、偶然——掌握著我們命運的,終究還是這三種東西。”(出自龍之介的隨筆評論集《侏儒的話》,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因為母親發瘋,父親無法同時照顧母親和孩子,舅舅芥川道章便將龍之介接去撫養。十年後,母親病逝,舅舅就正是收養了龍之介,改姓芥川。
芥川家是武士家庭,時代掌管德川幕府的茶會庶務,所以家境優渥,龍之介也有機會接觸和喜好各種藝術形式,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品味。
龍之介還有壹位終生未嫁的姨母,非常疼愛這個小外甥,作為龍之介母親的妹妹,對於缺少母愛的龍之介來說,多少替代了母親的角色。所以當這位姨媽反對龍之介與初戀對象結婚時,龍之介就像壹個依賴母親、對母親之命言聽計從的少年壹樣選擇了服從。
龍之介自幼體弱多病,敏感而富於感性,很早便顯露了對文學的愛好。從小就喜歡閱讀,不但喜歡中國的古典小說——西遊記、水滸傳,也喜歡夏目漱石等日本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上高中後也開始喜歡西方的文藝——莫泊桑、易蔔生、蕭伯納、托爾斯泰等,尤其喜歡世紀末作家(比如波德萊爾等)的作品。漸漸演化成他本人的厭世主意、懷疑主義的風格。而且這壹風格並不是少年的壹時性起,而是貫穿於他的壹生和作品中。
3 |?1915年11月
《羅生門》發表在《帝國文學》。這是龍之介第壹部為大眾所熟知的短篇小說。小說取材於日本古老的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集》,講述在壹個災年,在京都羅生門這座城門下壹個走投無路的家仆的心路歷程,在“餓死還是當強盜”之間掙紮,當他發現壹個老婦人正在拔死人的頭發(去做假發),聽完老婦人的述說,仆役心中最後壹點善念消失了,他奪走了老婦人的衣衫,終於走上了強盜的道路。這篇小說將龍之介對人生的懷疑態度和對人性的絕望表露無遺。這壹主題在龍之介的作品中壹再出現,這部小說也成了龍之介的代表作。
關於這個作品,往往會和另壹部《竹林中》混為壹談,原因是《竹林中》被黑澤明改編成電影的時候用的名字是《羅生門》講述壹幹人等對壹起強奸殺人案的不同敘述——各說各話,真相不明,事實撲朔迷離。
《地獄變》也是龍之介的壹部重要的作品。描寫了壹位畫師奉大名的命令畫壹幅描寫地獄的屏風,畫師為了活靈活現地展現地獄中種種可怖的畫面,不惜臨摹死人的形狀、把弟子捆綁起來同時放蛇去咬他、縱容貓頭鷹攻擊弟子,把這些景象都壹壹記錄在畫裏。但是他始終為無法描繪出地獄中女子被地獄之火燃燒的畫面而苦惱,直到有壹天,畫師懇請大名為他再現這壹場景,他說只有親眼看到過才能把這壹場景畫出來。大名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把畫師的女兒綁在了那架牛車上,他本想去救女兒,但是當烈焰升起時,他卻停了下來,他親眼目睹了自己女兒的慘死,畫出了那熊熊燃燒的地獄之火吞噬女子的場景。從而使得這幅畫得以流傳。在畫作完成的翌日,畫師自縊而亡,去地獄追尋他的女兒了。
除了這些虐心的小說,龍之介也寫過些幽默有趣的小說,《鼻子》就是這麽壹部小說。高僧長了壹只長鼻子,受盡別人的嘲笑,他深為苦惱,於是想了各種辦法將長鼻子弄短,可是當鼻子真的縮短以後卻受到了更多的嘲笑,內心反爾矛盾起來了。終於有壹天變短的鼻子又重新變長了,高僧這才重又安心了。很有意思的壹部作品,筆調幽默,可是笑中也有淚。
此篇也得到了他的老師夏目漱石的誇贊,鼓勵龍之介多寫些好作品。因此被眾人視為其夏目女婿的熱門人選,但是龍之介卻選擇了誌趣相投的別人,並在他之後十年的婚姻中育有三個兒子。
4 | 1919年3月,我鬼窟
龍之介辭去了海軍學校的職務,成為專業作家,並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我鬼窟”。“我鬼”是龍之介吟詠俳(Pai)句時的俳號。壹期間,龍之介也是佳作不斷:《毛利先生》、《舞會》《竹林中》都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
上文提到過《竹林中》這部作品,這部作品圍繞在竹林中壹位武士妻子被強暴、武士被殺的案件,通過樵夫、行腳僧、差役、武士的丈母娘、強盜多襄丸、武士妻子、武士亡靈等7人之口講述了各不相同的同壹事實,每個人講述都有每個人的角度和目的,展示了各人內心的陰暗,體現了作者的懷疑主義的人生觀。最後導致武士死亡的拔刀人究竟是誰?作者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大家可以隱約猜到。
大師黑澤明還憑借由此作品改編的電影《羅生門》獲得195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金熊獎。
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興起了壹股新時代風潮,有點像中國的五四,文學趣味也有所變化,龍之介始終沒有改變,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世紀末”的風格。於是他的作品漸漸失去了對讀者的吸引力。那時,30歲上下的龍之介在創作中感到了乏力,文壇也視他為江郎才盡。
所謂世紀末風格,可以從龍之介喜歡的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中可見壹斑。該作品是頹廢主義的聖經,從腐朽中掘出美來,透過華麗的粉飾,掘出壹個真實的地獄:“我的美人,請告訴它們,那些吻吃妳的蛆子,舊愛雖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愛的形姿和愛的神髓”。
龍之介的作品就深深地受到這種風格地影響,死亡便成為無法逃避的誘惑。
龍之介的《大導寺信輔的半生》,是部半自傳的作品,龍之介在作品中正視自己,痛快淋漓地把自己的內心告白於天下人之間。
在後來的幾篇重要的作品中,龍之介明顯流露出壹絲死亡的氣息。在這幾篇作品中《河童》應該是最重要的壹篇,也可以看成是他對自己壹直在思考的人生問題——遺傳、藝術、生死等的解答。河童是壹種傳說中的兩棲動物,龍之介很喜歡這個傳說,並畫了很多河童的圖畫。故事以壹個精神病人的視角講述了他誤闖河童國後的種種見聞。最後河童詩人的自殺壹語成讖,預示著作者的最後歸宿。作品雖然不乏幽默的筆觸,但是隱約中還是籠罩著壹股死亡的氣息。
這時,龍之介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對母親精神病遺傳的恐懼也越來越大。
5 |
1927年7月23日,夏
芥川龍之介把自己關在書齋——我鬼窟整整壹天,他在奮筆直書他的最後壹部作品《續西方之人》。
7月24日淩晨,龍之介寫完了作品,來到他姨母的身邊,俯下身說了最後的幾句話,回到書齋服下了致死劑量的安眠藥,最後讀了壹會《聖經》,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沈沈睡去,他的生命至此終結在三十五歲上。
藝術的靈感、精神的閃光燃燒著龍之介的生命和才華,生如夏花般絢爛;如今愛已消融,只余皮囊在凡塵,何不選擇死如秋葉之靜美呢?
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壹行詩。
這是龍之介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也是他壹生的寫照。對他而言,十余年的創作生涯,就是以他的藝術才華在超越他短暫的人生,得以獲得永生。就像地獄變中的畫師,雖然身在荒冢中,但是那幅屏風卻流光溢彩永存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