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的意境閱讀理解

詩的意境閱讀理解

  詩的意境

  周振甫

 意境壹詞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剛在《文境秘府論》裏介紹唐朝的詩論,在《南卷?論文意》裏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後以境照之,思則便來,來即作文”。這裏所說的“意”,同“情”結合,即情意。所說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產生詩意,就可創作了。托名王昌齡的《詩格》說:“詩有三境:壹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這裏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於寫山水的稱為物境,偏重於抒情的稱為情境,偏重於言誌的稱為意境。這裏講的物境,主要講山水詩,要寫出泉石雲峰之美,這種美的觀點在詩人的心裏,詩人壹定要處身於泉石雲峰中,掌握了泉石雲峰之美,看得透徹,了然於心,所以能夠描繪出泉石雲峰的形象。所謂物境,主要有兩點:壹要看到山水的“極麗絕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繪出山水的形象來。因為寫出了詩人的美學觀點,是形象和美的結合,所以構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別,只是情境寫出了“娛樂愁怨”,意境寫出了“意誌”,把情意跟景物結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實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結合,情和意也往往結合著,抒情裏有意,達意裏有情,寫山水裏也往往有情意,所以這三境都是意境。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裏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互相連接著,是無窮的,所以稱為萬象,只要在視聽的範圍裏所接觸到的,著上感情色彩,產生詩意,都可構成創作。流連指在欣賞景物時,不忍離去,這裏就產生感情,給景物著上感情色彩,沈吟就在進入創作了。又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圖貌”是描繪形象,是寫景;“與心”是表達情意,是抒情。這兩者結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構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結合了。“寫氣”是描寫氣候,“屬采”是運用辭采,也是為寫境界用的。

 《人間詞話》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壹‘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壹‘弄’字而境界全出。”這裏提出境界出不出的問題,也就是哪些詩有境界,哪些詩沒有境界。壹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壹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刪改)

 1.下列各項中,引用詩句不屬於原文所論意境的壹項是()(3分)

 A.“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詩句表現湘女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裊裊”既描寫秋風的柔弱細長,又表現了湘女情思的婉轉波動。

 B.“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李益《洛橋》)詩歌抒發了好景不常、繁華消歇的歷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寫了柳枝迎風飄舞的狀態,也側面暗示了當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詩經?衛風?氓》)詩句寫氓當年去看望主人公時的狀態,“蚩蚩”表現了氓當年忠厚的樣子。

 D.“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向子諲《秦樓月》)詩歌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憤恨和悲涼,“啼血”既寫了子規在殘月中的悲涼叫聲,也表現了詩人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壹項是()(3分)

 A.署名為王昌齡的《詩格》認為,詩歌可分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還沒有被學界認可。

 B.意境壹詞在唐朝出現,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在介紹唐詩的詩論中提出的,這裏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劉勰認為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只要在視聽範圍中可接觸到,附著上情感,產生詩意,都可構成創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結合,要求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著在景物上,或在詩中寫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態。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人間詞話》舉“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中“鬧”“弄”二字例子,主要是說明詩歌要寫出詩人內心的獨特感受。

 B.作者認為《詩格》中提到的詩歌三境究其本質都是意境,因為三者都是抒情裏有意,達意裏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結合。

 C.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提到的“寫氣”“屬采”是指描寫對象和手法的問題,“寫氣”指描寫氣候,“屬采”是運用辭采。

 D.《詩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詩,寫這種詩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後觀察山水,最後描繪出泉石雲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