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哪些餐點曾登上我們祖先的餐桌?

哪些餐點曾登上我們祖先的餐桌?

花色餐點與膳食文明

(代序)

汪鶴年

從維系生存的角度看,主食無疑是最大的功臣。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自古至今,大約離不得飯、粥、面條三種。但如果沒有其他餐點的點綴,難免會顯得過於單調。

那麽,在我們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裏,能擺上餐桌的餐點又有哪些呢?或許,不經意間,妳便可數出壹大串來——煎餅、餛飩、米線、饅頭、包子、米糕,等等。

是的,正是這些主食和餐點(權且將其統稱為“花色餐點”),為我們的先人,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才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並充滿著勃勃生機。

而翻開那些厚厚的書卷,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從主食的單打獨鬥,到各式餐點的眾星捧月,我們曾經歷過無數的歲月。

或許,避免單調,恰是我們先祖制作出許許多多花色餐點的原始動力。在那遙遠得難以說得明白的日子裏,在連壹片能搗碎谷子外殼的合適的石片都難以找到的條件下,當我們的先祖花費了整天的時間,費盡吃奶的力氣,終於能喝上壹口半生半熟的粥品時,那發自內心的笑聲,恐怕曾回響了好幾個世紀。

當粥、飯終於成為人們生活中習見的主食時,人們卻又漸漸地有了單調、甚至乏味的感覺。而石磨的誕生,又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希翼和夢想。當小麥從石磨隆隆的聲響中慢慢走過,變成雪花般飄落的粉末時,面餅的構想終於幻化成人們膳食革命中的最美藍圖。從制作最為簡單的煎餅開始,人們漸漸地學會了用油料炸制油餅、饊子等面餅;然後,將面團壓扁搟薄,並切成條狀制成熱食、涼拌皆宜的面條;再後來,甚至異想天開地將發酵技術運用於面食的制作,將饅頭、燒餅等發酵面食擺上了人們的餐桌。緊接著,人們又開始在發酵的面團裏包上或葷或素的餡料,做成餛飩、燒麥、餃子、包子等,讓自己的味蕾享受到更美的滋味。

在盡情品嘗各式花色餐點的同時,我們聰明的先祖,又將其巧妙地與民俗民風嫁接在壹起,使其無形中具備了豐富的內涵。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俗語中,映照出的便是壹家老小***品歡樂的親情和溫暖。而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又該融入了世間多少闔家團圓,暢想未來的祈盼。連最普通的壹張煎餅,都曾成為江東父老“補天穿”風俗中的重要主角,在輕輕松松的美食品味中,將“女媧補天”的傳說演繹得分外生動。

甚至,先人們還有意將餐點烙上文化的符號,使其成為最佳的承載媒介,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架起壹座座歷史記憶的橋梁。粽子本是用菇葉裹上黍米包成的尖角狀食品,有人卻將它與五月五日投江殉國的屈原聯系起來,並最終將其推上了端午節令食品的寶座。湯圓本是壹種以糯米粉做成的尋常餐點,卻被宋人追捧成代表元宵風俗的“指定食品”。此外,春卷的迎春色彩,月餅的中秋烙印,糍粑裏那濃濃的年味,都無壹不融入華夏民族的文化之中,給人壹種異樣的回味和聯想。

尤其值得提起的是,我們的先祖在享用這些花色餐點的同時,也不時用詩的的語言,用發自內心的愛,給了她們無數的禮贊。因春卷是春天裏人們用面皮包裹餡料作成的美食,清人林蘭癡曾有過“調羹湯餅佐春色,春到人間壹卷之”的貼切摹繪。因粥對人有益,宋人陸遊甚至從心裏發出過“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的吟唱。

或許,從這些古老的風俗、古老的詩句中,我們才能真正讀懂花色餐點的前世今生,真正從歷史的深處讀懂我們每壹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中華膳食文明。

花色餐點的前世今生

(目錄)

自序:花色餐點與膳食文明

主食:

粥:中國飲食的開篇之作

飯:千古如斯的首席主食

面條:與飯粥鼎立的麥面制品

餅食:

餅:花樣繁多的面食旺族

煎餅:女媧“補天”的意象之炊

燒餅:慢火烤出的老牌胡食

油餅:曾與立秋日結緣的餅食

面食:

饅頭:“鳩占鵲巢”的蒸餅

包子:形如饅頭的“中國漢堡”

餛飩:比象渾沌的面食

餃子:半月形的餛飩

饊子:碧油煎出嫩黃深

油條:寄托愛憎的早點常品

燒麥:皮薄餡多的面捏“石榴”

米線:滑嫩爽口的米制面條

節令食品:

春卷:春到人間壹卷之

湯圓:寓意團圓的元宵美食

粽子:古稱角黍的端午節食

月餅:長將此物賞中秋

臘八粥:臘祭與供佛的完美融合

糍粑:木棒搗成的“年味”

糕:神州無節不食之

《花色餐點的前世今生》(連載)

版權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