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腦’不是’專門負責閱讀的大腦’,而是指的’閱讀中的大腦’,它是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的。” “記憶也在大腦許多區域活動著,是壹個動態的伴隨著無意識的不斷加強和鞏固聯結的過程。”學習資料中這段話讓我初步認識了“閱讀腦”。
教學過程:
壹、看圖說詞語。(提取信息)
? 二、對比兩首詩的***同點。內容、形式、作者等。(發現、歸納)
? 三、抓“望”、“斷”、“回”、“出”理解詩意。(語義記憶)
? 四、畫壹畫詩句在頭腦中的畫面。(情境記憶)
? 五、再讀詩歌,感悟詩情。(情緒記憶)
? 六、背誦《望天門山》。出現部分文字,想畫面背詩;去掉所有文字,想畫面背詩。
師小結:讀文字想畫面歸功於我們的大腦,介紹大腦的功能分區,介紹閱讀中大腦的活動情況。
? 七、讓學生用“讀文字,想畫面”的方法去背《望洞庭》。
? 八、學生反饋。師:說說妳是怎樣背誦的?
? 生:我是借助註釋來背的。
? 生:我是“讀文字,想畫面”來背的。……
對比我們日常的語文詩歌教學,發現以下異同:
壹、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基本壹樣。
兩種課都有初讀、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背誦等基本教學流程,教學方式也采用了學習古詩常用的抓關鍵詞、朗讀、想象畫面等方式。
? 但這節課中,教學很明確是借助了哪些記憶類型(歸納、語義記憶、情境記憶、情緒記憶),在課上也讓學生了解了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參與情況。
二、教學目標指向側重點不同。
這節課將教學目標定為三點,1.認識“閱讀腦”,了解在閱讀過程中,大腦是如何協作的。2.理解詩意。3.感情朗誦,背誦古詩。
? 通常的課堂中,我們會將教學目標定為:1.讀通詩歌,學會相關字詞。2.了解詩人及詩意。3.感悟詩歌感情,背誦。
可以看出,傳統的課堂側重於語文素養,而這堂課更側重於“腦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去發展。
如何去看待這兩種教學方式?也許我還要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繼續總結,但今天的學習我有以下基本的體會:
壹、“腦科學”的介入可以讓老師在從事教育教學的背後,更清楚自己所作所為背後的依據,由“經驗感覺”走向“科學依據”。
? 二、在解決壹些教育教學問題時,可以從“腦科學”的角度去尋求壹些方式和支撐。
? 三、針對學生的學習短板可以有意識有系統地訓練,提高相應學習能力。
? 四、但“腦科學”課堂可以幫助我們的教學,不能取代更為自然、廣闊、立體的學科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