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運用古詩寫作文學生的評價

運用古詩寫作文學生的評價

1. 關於古詩的評析作文

感遇十二首之壹

五言古詩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詩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壹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壹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張九齡

(678-740),字子壽,壹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武後神功元年(697)中進士後,曾任過左拾貴,是玄宗朝有聲譽的宰相之壹。有《曲江集》。後人評他的詩“首創清淡之派”,《感遇》詩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壹。

2. 作文:對壹首詩的評價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

對於《詩經》皠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壹言以蔽習,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檸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徠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寠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仠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綆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訁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毠,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幠天下。

司馬遷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其文約,其辭微,其誌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誌絜,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話應該是司馬遷引用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就說明了《詩經》即事抒情、詩以言誌的內容,以及既執著不懈又不過分耽溺情感的精神狀態。它鼓勵了詩人積極用世,“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而反對沈湎於絕對個人的世界裏。

這與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風範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為經典,從而深深地感染了後世士大夫的詩歌觀念和詩歌情懷。在《詩經》的影響下,詩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傳統文人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抒泄社會情感的壹種主要途徑。

劉勰 《文心雕龍》著眼於《詩經》的感染力的闡釋,認為《詩經》具有鼓動天下的精神力量;著眼於改造社會的目的,強調《詩經》批判社會不公的強烈現實態度;。

3. 小學生小詩點評的作文怎麽寫

我欲乘風歸去,照無眠,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真是少壯不努力,他們害羞似地躲在雲紗後面時隱時現?”我說。然後我就不記得了”我說。媽媽開始的時候還在認真的想,低綺戶,靜悄悄的:“媽媽!不要打擾我”我捋了捋“山羊胡”說道“明月幾時有,壹陣涼爽的風穿過我的窗戶。”媽媽點點頭說。還是我來告訴妳原文把” 我起身:“那我就勉為其難的吃壹個蛋黃蓮蓉的把”媽媽說,它的笑容是那麽溫和。仰望窗外的月亮?”我想了想。 媽媽燒了好多的妳喜歡的飯菜呢,那麽慈祥。:“明天乃月圓之候,今夕是何年,就是明月幾時有,後來察覺不對呀,在這樣的微風中。說。不禁恍然大悟。:“妳個小壞蛋:“還勉為其難嗎,此事古難全,晚餐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夫妻重圓。沒有沒有。 起舞弄清影,何事長向別時圓。。

窗外。把酒問青天;我站在窗前。說:“我要吃嫦娥那時候吃的”媽媽假裝生氣的說:“今天是中秋佳節,何似在人間,那妳說那時候後羿做的月餅是什麽餡的呀。 轉朱閣,我偷笑的對媽媽說,不過吃月餅其實是有個傳說的—— 傳說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輕輕地撫摸我的臉,又恐瓊樓玉宇:“本來就是嘛。是鮮肉的還是蛋黃的呀”。快吃飯把。”我應聲點了點頭。不知天上宮闕,也是由此形成 :“勉為其難。,我就可以回家來了:“小孩子哪裏來的胡子:“我在醞釀。媽媽走到我的身後溫柔的對我說,還學古人捋胡子”我說。此時媽媽在身後偷偷的笑了起來,那時候怎麽會有這麽多陷呢。:“妳知道中秋為什麽要吃月餅麽,高處不勝寒?”媽媽想了想說,黑色的天幕上,癡情地望著十五的月亮,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因為以前就流傳下來的嘛”媽媽說,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嗯。:“因為,飛到月宮:“妳這個小東西。知道我怕癢還來撓我”

就這樣:“唉,月有陰晴圓缺。那我來考考妳把。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聽完媽媽說的我才知道原來吃月餅也是有傳說的呀,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後:“是啊”誰知道媽媽偷偷走到我後面來撓我癢癢:“妳去給我找壹個來看看”我說,稀稀落落的點綴著幾顆星星,在群星的陪伴下。 不應有恨。妳知道蘇軾寫的《水調歌頭》麽,知道的還真多呢,把酒問青天。媽媽輕輕的敲了我的頭說。才知道是我在逗她:“啊,團團如圓月形狀。說“我馬上就來”

媽媽說,壹輪滿月微笑著註視著人間,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此時。三更時分。老大徒傷悲啊,妳用面粉作丸,大地好像壹個初生的嬰兒………

此時。”我故作委屈的說。。等下我們壹起吃月餅,快來吃把,夜。。說,高處不勝寒。但瓊樓玉宇。 但願人長久。”翌日,又說?”我說:“媽媽。”我忙說,誰知道嫦娥喜歡吃什麽味道的呢”

我接著說。然後:“知道啊,捋了捋我那“山羊胡”? 人有悲歡離合,千裏***嬋娟我家的中秋

壹年壹度的中秋節到了,算對了壹半把

4. 如何在寫作中運用古詩

壹、長流水,不斷線 充分利用課堂這種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不同課文,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把眾多的古詩詞名句介紹給學生,並作出評價,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名句的審美價值。

如: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 忽如壹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李白)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這些名詩佳句,猶如壹串串晶瑩璀璨的珍珠熠熠發光,讀之瑯瑯上口,鏗鏘和諧,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每讀壹次就是壹次很好的藝術享受。

我充分利用早自習,讓學生反復吟誦,引導學生在讀上下功夫。只有讀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體味佳句的妙處。

眾所皆知,詩歌是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具有鮮明的節奏韻律,通過誦讀詩歌,有助於領悟、欣賞它的優美意境,有助於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接受藝術的薰染。難怪人們常說“佳句不厭百回讀”。

使學生會背誦,會解釋,這是為運用打下基礎,為把佳句用到議論文寫作中創造條件。結合詩詞單元教學,重點講析詩詞中的佳句,多方面誘發學生在領會原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怎樣運用在寫作中。

例如李白的《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友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作者未來的理想,總有壹天會揚眉吐氣、激昂青雲的。

這種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來說更為突出。引導學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教師重點講解運用聯系學生和當今社會實際,為了美好的未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表明自己的決心,同樣可以“長風破浪會友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學習修辭格的運用時,也盡量列舉古詩詞中的名句,例如: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來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壹江春水向東流”比喻“愁”。委實耐人尋味,壹江春水向東流顯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長,深不可測,長無止處,而人的愁緒綿綿,欲理難清,想斷無能的壹面,於是乎兩個特征相貼,恰好構成了這樣的比喻。

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說明藝術誇張。用“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來展示對偶的作用。

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說明對比的好處,等等。總之,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應堅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機會,如課前5分鐘,活動課等,分析鑒賞佳句,做到“長流水不斷線”。

二、聯實際,巧運用 示例比較,讓學生了解運用古詩詞名句的好處。熟語說的好:“不怕不識貨,就所貨比貨。”

比較法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名句用在議論文中有何好處,用與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學中常用示例比較:例壹,《教師法》的誕生很不容易,經過幾年的修改、討論、再修改,最後由全國人大 常委會議通過。

它在教師待遇、住房、醫療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例二,《教師法》歷時幾年,千呼萬喚始出來。

它對教師待遇、住房、醫療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顯而易見,例壹語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簡潔。

例二由於運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壹句名句,不僅增加文采,而且語意蘊含豐富,《教師法》誕生的艱難過程,都凝聚在千呼萬喚始出來之中,頗有可讀性,值得品賞,顯得雅致。因文而異,靈活運用。

古詩詞名句用在議論文寫作中,並不拘泥於壹種格式,視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多變,或放在標題,或入在開首,或放在中間,或放在結尾,都是允許的。在教學中,我經常以口頭形式表述這幾種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二00五年江蘇壹考生的滿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閣臨江渚”、“也無風雨也無晴”、“滿目青山夕照明”為小標題,顯得構思新穎典雅深厚了。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如2004年陜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壹句:‘無邊落葉蕭蕭下, 不盡愁緒滾滾來’。

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

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 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 文章中間引用古詩,營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拔動讀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這些詞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寫我之性靈,增添文章的神韻。如:其實美國人如此,我們中國人又何嘗不知曉此理呢??中庭月色正清朗,無數揚花過影?那張先亦知曉落花須有月色的距離方顯隱約之美。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著黃昏才可欣賞到朦朧之美。 ?合掌白蓮花未開,隔岸楊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須隔著嬋娟才越婉約。

上面這段文字選自2008湖南滿分作文《彼岸,燈火闌珊》,文章擷取六句古詩,展現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畫面,有隱約之美,有朦朧之美,還有婉約之美,為表現主題作了很好的鋪墊,而且風流華美,讀來滿紙花色蕊香,令人折服。在文章。

5. 關於春的作文 古詩及點評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描寫春天的古詩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描寫春天的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壹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描寫春天的古詩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描寫春天的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壹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 *** 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

這裏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壹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

這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早晨之景。

耳盈鳥語,目滿青枝,綠紅相扶,異馥誘人。詩人寥寥幾筆,壹幅春意欲滴的畫面便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後,詩人索性止筆,不再描寫春景,轉而抒情。

春意濃郁,靈感忽生,但詭譎的詩人卻用“已難尋”的遁詞來誘使讀者自己去感受春意,這種虛實相生的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

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這是南宋詩人楊萬裏的《春日》。

這首詩寫春天傍晚之景。斜陽披叢樹,綠地與天接,犬歡叫,人晚歸。

這首詩自然貼切,常中見巧,平中見奇,將讀者帶進全景式的春之氛圍,這裏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絢爛,有春之味的濃烈,有春之聲的和悅,置身其間,人們會敞開胸襟,盡情歡歌。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

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這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

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

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南宋和尚僧誌南的《絕句》。

這是壹首描寫春遊的絕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遊興,於是走出廟宇,觀賞春光。

駕著小篷船出遊,將船停泊在古樹下,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這個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壹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

後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情與景匯,物與心諧,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的特點,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壹、二句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裏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裏,春光明麗,草長鶯飛,楊柳以長長的枝條輕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

三、四句描述了壹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他們的歡聲笑語,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氣。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

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

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這是宋代詩人晁沖之的《春日》。

這是壹首寓情於景的惜春詩。全詩四句四景,小溪明凈,細雨翻萍,鵝鴨嬉戲,桃花逐水,畫面十分鮮明,歷歷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

詩人以鵝鴨“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盡,鵝鴨不知,故歡叫追逐,無憂無慮,而人卻不同,既知春來,又知春去,落花雖可追,光陰不可回,詩人的惜春之情,溢於言表。

6. 小學生小詩點評的作文怎麽寫

我家的中秋壹年壹度的中秋節到了,夜,靜悄悄的,壹陣涼爽的風穿過我的窗戶,輕輕地撫摸我的臉;我站在窗前,癡情地望著十五的月亮。

窗外,黑色的天幕上,稀稀落落的點綴著幾顆星星,他們害羞似地躲在雲紗後面時隱時現,在群星的陪伴下,壹輪滿月微笑著註視著人間,它的笑容是那麽溫和,那麽慈祥,在這樣的微風中,大地好像壹個初生的嬰兒………此時。媽媽走到我的身後溫柔的對我說:“今天是中秋佳節。

媽媽燒了好多的妳喜歡的飯菜呢,快來吃把。”我應聲點了點頭。

說“我馬上就來”媽媽說:“妳知道中秋為什麽要吃月餅麽?”我想了想。說:“因為。

因為以前就流傳下來的嘛”媽媽說:“嗯,算對了壹半把,不過吃月餅其實是有個傳說的—— 傳說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

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後,又說:“明天乃月圓之候,妳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

聽完媽媽說的我才知道原來吃月餅也是有傳說的呀。不禁恍然大悟。

此時,我偷笑的對媽媽說:“媽媽,那妳說那時候後羿做的月餅是什麽餡的呀。是鮮肉的還是蛋黃的呀”。

媽媽開始的時候還在認真的想,後來察覺不對呀,那時候怎麽會有這麽多陷呢。才知道是我在逗她。

媽媽輕輕的敲了我的頭說:“妳個小壞蛋。”我故作委屈的說:“本來就是嘛,誰知道嫦娥喜歡吃什麽味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