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我要十首,宋詞,元曲也要!!急!!!!

詩歌!!!我要十首,宋詞,元曲也要!!急!!!!

《塞下曲·其壹》 作者: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註解: 1、幽、並:幽州和並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壹部分。 2、遊俠兒:指恃武勇、逞意氣而輕視性命的人。 3、矜:自鳴不凡。

韻譯: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評析: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 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 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並客,皆***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註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壹,現今北京市。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然:悲傷淒涼。 4、淚:眼淚。

韻譯:

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 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麽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 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淒惻悲愁!

評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 擊,心情郁郁悲憤。 ?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 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 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洛陽女兒行》

作者: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沙。

註解:

1、才可:恰好。

2、九華帳:鮮艷的花羅帳。

3、季倫:晉石崇字季倫,家甚富豪。

4、九微:《漢武內傳》記有“九光九微之燈”;

5、花?:指雕花的連環形窗格。

6、曾無:從無;

7、理:溫習。

8、趙李家: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婕妤李平兩家。這裏泛指貴戚之家。

韻譯:

洛陽城裏有個少女,和我對門而居;

顏容十分俏麗,年紀正是十五有余。

迎親時,夫婿乘騎的是玉勒青驄馬;

侍女端來的金盤,盛著膾好的鯉魚。

畫閣朱樓庭院臺榭,座座相對相望;

桃紅柳綠垂向屋檐,隨風擺動飄揚。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絲綢香木車子;

精美寶扇遮日,迎歸鮮艷的九華帳。

丈夫年紀青青有權有勢,富貴輕狂;

意氣驕奢,大大超過了富豪石季倫。

自己憐愛嬌妻,親自教她練習歌舞;

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

徹夜歡娛,春窗拂曉才滅九微燈火;

燈花片片飄落,掉在雕花環形窗格。

嬉戲之後,她從無溫習曲子的功夫;

梳妝好了,只坐在香爐邊熏透衣裳。

洛陽城中認識的人,盡是富貴豪華;

日夜往來的,都是趙李般大戶人家。

西施潔凈美麗,誰去憐愛這樣姑娘;

貧賤的時候,只好在若耶溪頭浣紗。

評析:

寫洛陽貴婦生活的富麗豪貴,夫婿行為的驕奢放蕩,揭示了高層社會的驕奢淫

逸。

詩開頭八句是敘洛陽女出身驕貴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狂夫”八句是敘洛陽

女丈夫行為之驕奢放蕩和作為玩物的貴婦的嬌媚無聊。“城中”四句是寫她們的交住

盡是貴戚。並以西施出身寒微作為反襯,發抒作者的感慨。

《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註解: 1、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 2、秦:今陜西,燕地寒冷,草木遲生於較暖的秦地。 3、羅幃:絲織的簾帳。

韻譯: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綠的小絲, 秦地桑葉,早已茂密得壓彎樹枝。 郎君啊,當妳在邊境想家的時候, 正是我在家想妳,肝腸斷裂日子。 多情的春風呵,我與妳素不相識, 妳為何闖入羅幃,攪亂我的情思?

評析: ?這是壹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 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 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 腸,進壹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 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註解: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胡:這裏指吐蕃。 3、高樓: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裏。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裏,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裏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裏?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評析: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壹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遊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 ?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 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 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 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 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 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古柏行》 作者: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年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誌士幽人草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註解: 1、先主:指劉備。 2、落落:獨立不茍合。 3、不露文章:指古柏沒有花葉之美。

韻譯:

孔明廟前有壹株古老的柏樹, 枝幹色如青銅根柢固如盤石。

樹皮潔白潤滑樹幹有四十圍, 青黑色朝天聳立足有二千尺。

劉備孔明君臣遇合與時既往, 至今樹木猶在仍被人們愛惜。

柏樹高聳雲霧飄來氣接巫峽, 月出寒光高照寒氣直通岷山。

想昔日小路環繞我的草堂東, 先生廟與武侯祠在壹個?宮。

柏樹枝幹崔嵬郊原增生古致, 廟宇深邃漆繪連綿門窗寬空。

古柏獨立高聳雖然盤踞得地, 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風。

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偉力, 它正直偉岸原於造物者之功。

大廈如若傾倒要有梁棟支撐, 古柏重如丘山萬年也難拉動。

它不露花紋彩理使世人震驚, 它不辭砍伐又有誰能夠采送?

它雖有苦心也難免螻蟻侵蝕, 樹葉芳香曾經招來往宿鸞鳳。

天下誌士幽人請妳不要怨嘆, 自古以來大材壹貫難得重用。

評析: ?此詩是比興體。詩人借贊久經風霜、挺立寒空之古柏,以稱雄才大略、耿耿忠心 的孔明。句句詠古柏,聲聲頌武侯。寫古柏古老,借以興起君臣際會,以老柏孤高, 喻武侯忠貞。 ?

詩的前六句為第壹段,以古柏興起,贊其高大,君臣際會。“雲來”十句為第二 段,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廟的古柏,其中“落落”兩句,既寫樹,又寫人,樹 人相融。“大廈”八句為第三段,因物及人,大發感想。最後壹句語意雙關,抒發詩 人宏圖不展的怨憤和大材不為用之感慨。

《春泛若耶溪》 作者: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

註解: 1、際夜:至夜。 2、潭煙:水氣。 3、彌漫:渺茫。

韻譯:

歸隱之心長期以來不曾中斷, 此次泛舟隨遇而安任其自然。

陣陣晚風吹著小舟輕輕蕩漾, 壹路春花撒滿了溪口的兩岸。

傍晚時分船兒轉出西山幽谷, 隔山望見了南鬥明亮的閃光。

水潭煙霧升騰壹片白白茫茫, 岸樹明月往後與船行走逆向。

人間世事多麽繁復多麽茫然, 願作漁翁持竿垂釣在此溪旁!

評析: ?這是壹首寫春夜泛江的詩。開首兩句則以“幽意”點出了全詩的主旨,是幽居獨 處,放任自適的意趣。因此,駕舟出遊,任其自然,流露了隨遇而安的情緒。接著寫 泛舟的時間、路線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出壹種幽 美、寂靜、迷蒙的境界。最後兩句寫心懷隱居之人,在此環境中,願作持竿垂釣的隱 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

全詩扣緊題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 摹,使寂靜的景物富有動感,恍惚流動,給人輕松舒適的感受。

《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註解: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堿質。這裏指人們準備寒衣。 2、玉關:即玉門關。 3、虜:對敵方的蔑稱。 4、良人:丈夫。

韻譯:

秋月皎潔長安城壹片光明, 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 聲聲總是牽系玉關的情人。

什麽時候才能把胡虜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當兵遠征。

評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 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無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 意,皆不脫邊塞詩的風韻。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作者: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註解: 1、貝葉書:古印度人多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寫佛經,也稱貝葉經。 2、冥:暗合; 3、繕:修持。 4、膏沐:本指潤發的油脂。 5、淡然:寧靜狀。

韻譯:

汲來清涼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塵土。

悠閑地捧起佛門貝葉經, 信步走出東齋吟詠朗讀。

佛經真諦世人並無領悟, 荒誕之事卻為人們追逐。

佛儒精義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養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禪院多麽幽雅清靜, 綠色鮮苔連接竹林深處。

太陽出來照著晨霧余露, 蒼翠松樹宛若沐後塗脂。

清靜使我恬淡難以言說, 悟出佛理內心暢快滿足。

評析: ?這是壹首抒寫感想的抒情詩。詩的內容是抒發了詩人的哲學見解。前半部寫他到 禪院讀經,指責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誕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後半 部寫他認為佛家的精義與儒家之道有相通之處,但如何修養本性,卻難以精熟。然 而,他對禪院的清靜幽雅卻流連玩賞。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作者: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裏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註解: 1、苒苒:同“冉冉”,指時間的推移。 2、美人:舊時也指自己思暮的人,這裏指崔少府。 3、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鄉思。

韻譯:

我和從弟在南齋高臥的時候, 掀開窗簾玩賞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瀉在水上泄在樹上, 輕悠悠的波光漣漪蕩入窗戶。

光陰苒苒這窗月已幾盈幾虛, 清光千年依舊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 他今夜必定如莊舄思越之苦。

千裏迢迢可否***賞醉人嬋娟? 微風吹拂著清香四溢的蘭杜。

評析: ?此詩寫玩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 齋”;二句點“明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發,寫流 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後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 四溢,聞名遐邇。 ?

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恃壹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註解: 1、郡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齋舍。 2、白石:這裏借喻全椒道士,說他生活的清苦。

韻譯:

今天在官邸齋舍中覺得冷清, 忽然想起隱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許正在山澗底捆綁柴荊, 回到家裏點火熬煮白石充饑。

我本想捧持壹瓢醇香的美灑, 在這風涼雨冷的秋夜去拜訪。

然而滿山遍野盡是紛紛落葉。 到何處去找尋老朋友的足跡?

評析: ?這首寄贈詩,是透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首句既寫出郡齋之“冷”,更是寫 詩人心頭之“冷”。再寫道士在山中苦煉修行,想送壹瓢酒去,好讓老友在秋風冷雨 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葉滿山,尋不到他。 ?

全詩語言平淡無奇,然感情跳蕩反復,形象鮮明自然。“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 跡”句,也確是詩中絕唱。宋蘇東坡頗愛此詩,並刻意學之,步其韻為之“寄語庵中 人,飛空本無跡”。然終不如韋應物之句。《許彥周詩話》評“此非才不逮,蓋絕唱 之不當和也。”

不知道妳夠用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