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愛情發源山東沂源:
《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雲:“維天有漢,藍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說明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是作為兩顆星星的名字出現的。《左傳·昭公九年》中雲:“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薄姑齊也,商奄魯也。”以上兩則文獻,證明“大東”乃指齊地。而山東省淄博市的沂源縣,介於齊魯兩地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當屬大東的核心地區。 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情節是從天象演義而來的,是上古觀天象的反映。織女是七月之星,在男耕女織的古代,此時正是婦女夜以繼日紡織的時候。那麽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何關系呢?《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八月仲秋之月,飼養的牛、羊等牧畜體格漸豐,可以作為祭祀之物。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其相對的另壹顆星則隨其後升上天頂,被視為犧牲之月的標誌,並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正是基於對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結合農耕生活才產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因此,沂源人民在七夕節這天仰望星空向牛郎織女拜祭的時候,都不忘從織女那裏祈求紡織的手藝,希望能有像織女壹樣靈巧的雙手、善良聰慧的心靈,祈禱愛情幸福美滿。故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二、風光景物傳說自然契合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離不開生活原型。在山東民間戲曲《天河配》的劇目中曾提到過牛郎名叫孫守義,住在牛郎官村。姓孫的這個家族,在沂源縣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這個傳說相吻合。牛郎官村裏的牛郎廟,初建於明萬歷九年,清嘉興二十年重修,殿內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臥金牛,墻上畫著牛郎織女的完整傳說,因遭破壞,牛郎廟僅存石碑與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復舊制,並拓有孫氏宗祠。 在沂源縣流經燕子崖的沂河岸邊,有座風景秀美的大賢山。相傳莫洲人張道通雲遊至此,在山洞中修行,壹日夢見壹女子哭訴,稱其是玉帝的女兒,因愛慕凡間的牛郎,故下凡塵,暫無居所,懇請收留。張道通醒後,去山下村落尋找,果見有牛郎孫守義郁郁寡歡。遂搬出此洞讓給織女。唐朝時,有人路經此地,隱約聽到洞中傳來紮紮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織女像於洞中,沂源八景之壹“織女仙洞”由此得名。該洞歷經多次重修,今為清代建制,洞中歷代碑文保存完整,其中《沂水縣重修織女洞重樓記》碑上文字記有:“誌唐人過谷,聞洞中紮紮機聲,故織女也……對岸並起牛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矣……” 當地人認為,沂河就是那條隔斷牛郎織女的河水。相傳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黃昏,山中百鳥都來搭起鵲橋,成全牛郎織女相會。山中的鳥獸都盼著把這條河移開,好讓他倆天天見面。時間久了,“移河”便成了這條河的名字,後來人們改“移”為“沂”,在當地人的方言中,“沂河”與“銀河”諧音。可見在當地風光景物方面,此地與牛郎織女傳說有多處合理契合之處,這進壹步證明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山東沂源。 三、其他“起源地”多為漢之後流傳區域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還有河南南陽、河北邢臺、湖北襄陽等,但是構成起源之說都比較牽強,從嚴格意義上講,只能算是被流傳推廣區域,其道理如下。 在漢代,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已經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漢武帝為解決都城長安的供水問題,開鑿昆明池,模仿牛郎織女二星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立牛郎、織女石雕。從此,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壹次有了具體形象。唐玄宗在宮中曾建壹座高過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可見,七夕節的形成與歷代皇家的大力推介不無關系。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和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申報的牛郎織女傳說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和順是壹個對“七夕文化”進行了較多演繹的地方。“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十余處地名與牛郎織女傳說情節相對應,當地也有著過七夕的風俗習慣。但是,牛郎乃壹個貧農,過多的景觀及劇情,失去了民間傳說原生態衍變的合理性,帶著明顯後天演繹的成分。 2007年,全國首屆“牛郎織女傳說研討會”在沂源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30余位民俗、民間文學方面的著名學者,在沂源實地考察了牛郎織女的古跡和傳說後,對其歷史淵源、故事傳承與地方文化的關系展開了討論,壹致認為:沂源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傳播地。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向沂源縣政府授予了“中國民俗傳說之鄉——牛郎織女”牌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而《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郵票題材的精確原地就在沂源。 西安鬥門鎮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 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歷,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隨著時間的累計,歷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像鑿於漢代 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壹批重點保護文物。 漢朝大科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記載: 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鳣鯉鱮鲖,鮪鯢鲿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 《漢書》作者史學家班固:《西都賦》記載: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淮南子》、《三輔皇圖》、《歲時廣記》都有些記載。 唐宋,那就不得了,偉大的唐明皇和楊玉環“談戀愛”都要選擇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對月盟誓了,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鬥門鎮,那裏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三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宋代秦少遊的詞《鵲橋仙》雲:“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歌賦、戲曲文字說唱藝術,影視作品,不勝枚舉,嘆為觀止。 目前,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地質公園和省級森林公園的牛郎織女景區,已被列為淄博市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牛郎織女”愛情文化園綜合開發項目被列入山東省《濟青沿線城市群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其傳說也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織女洞景區所在的沂源縣,更是於今年3月1日成立了國內唯壹的“牛郎織女傳說”專門研究機構——“中國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組織出版“牛郎織女傳說”叢書(五卷本)和《愛的聖地·沂源》。 相信,經過勤勞巧慧的沂源人民的精心打扮,牛郎織女景區這個“中國愛情文化源地”,肯定會散發出更加漂亮迷人的光彩。屆時,再到這裏遊玩,妳肯定會更加不虛此行。
-故事相關-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壹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壹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壹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壹遊,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壹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壹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壹頭老牛和壹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占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壹兩年後,他們營造成壹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壹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壹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妳去碧蓮池壹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妳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妳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妳真會說話嗎?妳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裏,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壹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裏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壹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壹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壹兒壹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壹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壹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壹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麽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壹看,只見牛郎用壹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壹劃,霎時間,壹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壹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壹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壹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壹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壹兒壹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壹年壹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這個故事蘊含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母系家族養育孩子,丈夫只能隔壹段時間才能與妻兒團聚。由此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起源與發展-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只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麽關系。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壹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壹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壹篇《洛神賦》的註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壹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壹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麽悲劇色彩。至於為什麽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壹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壹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壹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壹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壹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壹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說。壹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婚後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天帝發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壹次。烏鴉卻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見壹次面。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壹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壹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壹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並要求和她結婚,她壹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壹男壹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發簪,在織女後面壹劃,形成壹道天河,把這壹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壹次。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前壹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後壹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於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是以此為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麽,為什麽在後壹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並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托著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產生救助於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采用的藝術手法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