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生死的看法,最深刻的是在莊周夢蝶的寓言中: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以壹種審美心理審視生死變幻,“生”與“死”在莊子這裏,不再是兩種截然的絕對狀態,而是兩種自然支配下相對的、自適的、對等的狀態。生與死,就像夢與醒,都是自然的狀態轉換,都沒有意義。生亦無樂,死亦無悲。而在作為哲學命題的“自殺”上,莊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壹種狀態,死也是壹種狀態,兩者並無本質差別,栩栩然蝴蝶與蘧蘧然莊周,本就是對等的,互通的,那麽“自殺”還有何必要性呢?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後之“我”呢?莊子不但否認了“生”的意義,而且否認了“死”的意義。徐復觀先生從這個夢蝶語言的“物化”思想,“懷疑在莊子或莊學者的心目中,似乎已有了精神不滅的觀念”。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2.關於生死的名言 、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
壹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晉·陶淵明)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三國·曹植)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唐·李白)
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宋·朱熹)
為了解人生有多麽短暫,壹個人必須走過漫長的生活道路---(叔本華)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中國)陳獨秀
人生應該如蠟燭壹樣,從頂燃到底,壹直都是光明。
——(中國)蕭楚女
人生實在是壹本書,內容復雜,分量沈重,值得翻到個人所能翻到的最後壹頁,而且必須慢慢的翻。
——(中國)沈從文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西漢)司馬遷
生而為英,死而為靈。
——(北宋)歐陽修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南宋)李清照
生死本是壹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
——(中國)郭沫若
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去卻很遠的,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
——(中國)沈從文
只要能培壹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中國)魯迅
人生的路上,有潔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愛愛人的人兒會忘記了有刺只想著有花。
——(中國)矛盾
3.莊子>中有哪些句子體現了生命這個主題莊子生死哲學的本體意蘊[轉貼] 在中國哲學中,對生死問題的註重莫過於莊子。
莊子哲學實質上就是壹種生死哲學。歷來對莊子生死哲學的探討皆局限在較淺層次的揭示和羅列上,充其量不過是把其歸結為壹種自然主義對生死的超越境界,很少去發掘作為生死哲學的深層本體意蘊。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莊子的生死哲學只是淺表層次,莊子是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也就是說,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壹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壹、生死與世界的創生 莊子在《應帝王》裏描寫了壹個“渾沌之死”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壹竅,七日而渾沌死。 (《莊子·應帝王》,以下凡引《莊子》,只註篇名) 帝儵帝忽為了給渾沌以人的七竅以報其恩德,結果反而導致了混沌的死亡,這個寓言有著深刻的涵義。
它說明渾沌之死是因為“有”(七竅)的產生,“有”意味著宇宙渾沌虛無狀態的終結。因此可以說,渾沌之死是世界產生的前提,渾沌不死將沒有宇宙沒有世界,渾沌即是“無”,七竅則是“有”,渾沌悲劇的誕生即是世界的誕生,即無中生有。
渾沌之死意味著人的生存空間的確立,然而人的產生僅靠儵忽二帝人為鑿竅是不行的,渾沌的悲劇就是人為的悲劇,人的生死只不過自然的造化而已。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 莊子認為,天地賦予我形體來使我有所寄托,賦予生命來使我疲勞,賦予暮年來使我享受清閑,賦予死亡來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為樂事的必然以我死為樂事。
既然生死、形體、勞佚、安息都是天地賦予我們的,所以生則樂生與死則樂死是我們的職責,是自然的造化,人的產生只是順應自然的結果。故子來在“喘喘然將死”之時發出上述感慨後又說: 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今壹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壹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大宗師》) 造物者是鑄造的工匠,人不過是他所鑄造的物件而已,壹切應順乎自然,否則便被視為“不祥之金”或“不祥之人”。
造物者不僅創造了人,而且也創造了物。物的創生在天地人之後。
莊子認為: 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壹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
猶其有物也,無已! (《知北遊》) 這是說,不要因為生,就把死的也生起來;不要因為死就連生的也死掉。死生並非是對立的,不是有生就不能有死,有死就不能有生的,而是有它們***同之處。
有比天地還更早地產生的物體嗎?物的產生不能在物之前,產生物的即非物。況且產生萬物的非物(即道)它生化萬物是無窮無盡的。
為什麽“道”能化生萬物,創造人類與世界呢?因為作為“道”的本身是不生不死的,“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師》)。作為“道”,它又是: 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師》) 壹句話,“道”之所以能成為產生宇宙、生化萬物、神鬼神帝的本體,是由於它的超越生死,以自己為本根,先天地而存在,即是客觀存在的又超驗神秘的根本性質所決定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莊子哲學裏,世界、人類與物的產生過程實質上是渾沌之死到天地人物化生的過程,即由死到生的過程,也是由無(渾沌)到有的過程,其根源可以上溯到道的本體。由死而生、由無到有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道的歷程,莊子進壹步論證了道生萬物、有生於無的合理性。
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壹無有。 (《庚桑楚》) 萬物出於無有,有自身是不能產生有的,壹定得出於無有,有與無在無有中得到了統壹,莊子最終還是把萬有歸結為“無”即“道”。
值得註意的是,莊於對宇宙人類萬物的產生的論述過程始終與生死問題緊密地聯系在壹起:渾沌之死帶來了世界的創生,借將死的子來道出人的產生是自然的造化,要求生則樂生、死則樂死,物的產生只是不生不死的道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莊子在對生死問題的思考與超越的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本體論,從而確立了“道”的權威。
二、生死與道的同壹性 《莊子》通篇談生死,對人生的終極問題進行深刻的哲學運思。在莊子看來,生死作為世界萬物永恒的規律,它本身卻是難以把握的,它的歸宿就是那難以言傳的道。
莊子認為: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壹也……故曰:“通天下壹氣耳。”聖人故貴壹。
(《知北遊》) 在莊子眼中,生與死循環相繼,不斷變化,誰也難以把握它。
4.關於生死的名言警句,急1、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2、哀莫大於心死。——莊周
3、退休是死亡的開始。——巴普洛·卡梭
4、世上只有壹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愛它。——羅曼·羅蘭
5、寒冷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巴金
6、人生處世,當匡濟艱危,以吐抱負,寧能米柴瑣屑終身乎?——秋瑾
7、為了解人生有多麽短暫,壹個人必須走過漫長的生活道路。——叔本華
8、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9、壹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陶淵明
1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追答
請采納哦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5.與莊子有關的詩句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
2、“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莊子·雜篇·列禦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4、“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壹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壹府,死生同狀。”《莊子·外篇·天地》
5、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7、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莊子·人間世》
8、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盜跖》
9、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10、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禦寇》
11、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