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的藝術特點是立意高妙,深邃獨到、運思巧妙,揮灑自如。
1、立意高妙,深邃獨到
蘇軾文章善於選擇題材,提煉主題,寄托深遠。如他自己所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蘇詩中數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對基於深刻憂患而始終不妥協的表現。壹方面是命運無常、仕途坎坷的悲苦,壹方面是超脫這種悲苦的曠達,二者相互糾結構成了貫穿蘇詩始終的意識之流。
如詩作《東坡》:“雨洗東坡夜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詩人喜歡雨後月夜的獨行,盡管道路不平,從中卻能體會到壹種樂趣。這裏既表現了詩人處於逆境而不沮喪的生活態度。
2、運思巧妙,揮灑自如。
蘇軾壹生仕途坎坷,蓄積於心中的情感頗為豐富。但是觸發詩人創作興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壹種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蘇詩以意勝,然而又以不經意出之,表現出運思的自由感。
如蘇軾的《遊金山寺》,先寫鎮江金山寺的江景,萬裏奔騰,煙波浩渺,氣魄壯闊,引人遐思。接著寫登山觀景。當攀上絕頂的時候,很自然的要遙望思念中的故鄉了,但卻被無數的青山阻斷了視線。
蘇對後世的影響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壹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