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大概是2001年,通過網上偶然的搜尋,聯系上了北京修習葛吉夫第四道的團體,當時借閱到了《探索奇跡》(就是鄔斯賓斯基寫葛吉夫教學的那本)的復印本(拿到手時壹口氣在京城後海看了好幾個小時),進而結識了此書的中文譯者黃承晃。通過阿晃,我買了第四道關於葛吉夫的系列臺版書——《探索奇跡》、《與奇人相遇》和《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後兩本是葛吉夫本人寫的)。
十多年以來,我常拿出有關葛吉夫的書反復來讀,讀時仍然覺得他的書有料、有滋養。我對他的智慧、狡猾、變化多端以及特別擅長賺錢的風格印象深刻!這樣壹個很難框定且常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既讓我喜愛,又讓我時常有莫名其妙感。不管咋樣,老葛對我造成了有效的沖擊!他為了尋找奇跡,不斷地組織跨界團隊去世界各地壯遊——目的是不斷地去尋找密意知識,不斷地以團體工作的方式去實踐真理。如此的經歷與狀態,已經成為了激發人生命原力的原型。
雖然葛吉夫的肉身離開地球快七十年了,但是他的影響力壹直還在,這種影響力彌漫在身心靈領域、藝術領域等,給很多人(包括後來的壹些大家、大師與精英們)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是在“靈魂深處鬧革命”的影響,可以說他還成為了許多人靈感的源泉。例如,其中著名的有被譽為現代戲劇實驗之父的彼得·布魯克,就在他自己的回憶錄《時間之線》中很坦誠地表達了葛吉夫給予他的巨大影響。後來彼得·布魯克在1979年拍了《與奇人相遇》的同名電影,生動地呈現了壹個探索者的歷程與形象。另外,還有波蘭戲劇大師格洛托夫斯基(就是優人神鼓的創辦人劉若瑀的師父)與身體智慧的先驅費登奎斯也非常欣賞葛吉夫。在2014年夏看紀錄片《蘭陵劇坊》時,才曉得阿晃與金士傑等都是臺灣這個著名的表演團體的核心成員。真是愛屋及烏啊!通過“葛吉夫”,許多相似的靈魂都彼此都相遇了。彼得·布魯克和格洛托夫斯基是好朋友,劉若瑀、賴聲川、黃承晃也是好朋友,這五位都是玩戲劇的大家和高手,他們都受到了喬治·葛吉夫的惠澤。我看了布魯克、賴聲川和劉若瑀導演的戲,感覺蠻相契的。這壹系列的關聯,可以看見貫穿不同人命運的壹條金線——全都因葛吉夫而彼此互聯且相通,也全都因為探索真相而相遇,這樣的相遇超越了時空,真是美妙至極!
相遇葛吉夫,相遇真實的自己……還不斷地引發出我自己的現實戲,以及壹出出、壹幕幕豐富多彩的生命聚合與交響,可以說是匯集成更大的壹部生命恢宏劇,金燦燦的,充滿了創造性,但那底蘊與基調仍就是毫不妥協的——記得自己!!!
京暉初寫於2016年10月20日淩晨 1:00~2:22又於2018年7月28日淩晨0:05~0:44重新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