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 勤勤懇懇 兢兢業業 起早貪黑 披星戴月 夙興夜寐 通宵達旦 夜以繼日 日理萬機 廢寢忘食 嘔心瀝血 爭分奪秒 常年不懈 數十年如壹日 實幹 苦幹 巧幹 積極肯幹 埋頭苦幹 全心全意 盡心盡責 不遺余力 竭盡全力 殫精竭慮 全力以赴 勇挑重擔 奮發有為 大有作為 大顯身手 恪守職責 克已奉公 廉潔奉公 奉公守法 吃苦耐勞 任勞任怨 忍辱負重 心力交瘁 積勞成疾 雷厲風行 大刀闊斧 當機立斷 幹脆利落 壹鼓作氣 立竿見影 卓有成效 實事求是 腳踏實地 註重實際 力戒空談 不務空名 不圖虛名 因陋就簡 深入細致 調查研究 胸有全局 統籌兼顧 按部就班 井井有條 有頭有尾 有條不紊。
2.形容實幹的詩句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釋義: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2、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雜詩》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釋義:
人生在世就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生命隨風飄轉,人生歷盡了艱難,人們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樣子了。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壹起暢飲。美好的青春歲月壹旦過去便不會再重來,壹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努力奮鬥,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3、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出自唐代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釋義: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4、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
出自宋代謝逸的《送董元達》
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塞垣苦寒風氣惡,歸來面皺須眉斑。
先皇召見延和殿,議論慷慨天開顏。謗書盈篋不復辯,脫身來看江南山。
長江滾滾蛟龍怒,扁舟此去何當還?大梁城裏定相見,玉川破屋應數間。
釋義:
讀盡了詩書,妳毫無腐儒的酸氣;投筆從戎,躍馬在西北邊關。邊塞的氣候惡劣,寒風凜冽,妳回來時,滿面皺紋,須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見,妳慷慨激昂,縱橫議論,得到了皇上的激賞。
可惜誹謗妳的人太多,難以置辯,有功難封,妳流落到江南,來賞玩這裏的青山。長江滾滾東去,下有蛟龍發怒,掀起波浪;妳這次乘著扁舟離去,何時才能回還?日後我們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見,那時妳必然還是牢守節操,家中只有破屋數間。
5、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釋義:
醉夢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各個軍營裏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把烤好的牛肉分給部下,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壹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壹樣震耳離弦。我壹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壹夢醒來,可惜已是白發人!
3.有關實幹的詩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處《論語?為政》.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壹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處《論語?憲問》.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註意使自己的言行壹致,如果只是誇誇其談,而在行動上壹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出處《墨子?修身》.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壹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出處《荀子?修身》.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提示任何壹項事業都要靠實踐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沈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會壹事無成.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出處《荀子?儒效》.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壹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出處《荀子?性惡》.大意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提示無論說什麽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壹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謹於言而慎於行.出處《禮記?緇衣》.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壹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壹時沖動而魯莽行事.君子強學而力行.出處揚雄《法言?修身》.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壹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實事求是.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壹生好學,不愛虛誇.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壹遍,然後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壹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百聞不如壹見.出處《漢書?趙充國傳》.大意聽別人說壹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壹次.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出處《漢書?董仲舒傳》.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裏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出處王充《論衡?薄葬》.大意對壹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壹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裏,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名必有實,事必有功.出處荀悅《申鑒?俗嫌》.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註意,有時候壹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壹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壹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壹定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4.有關“實幹”的詩句有什麽1,宋代-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春秋時期-孔子《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春秋時期-孔子《論語?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戰國末期-荀子《修身》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5,戰國末期-荀子《儒效》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讀音: shí gàn。
釋義:實實在在地去做。
5.關於實幹的詩句有哪些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解釋;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青少年時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身實踐。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解釋: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君子強學而力行. 揚雄《法言?修身》.解釋: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王充《論衡?薄葬》.解釋:對壹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壹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裏,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解釋: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紮實;實踐越紮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壹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展.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