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長治紅色遺址旅遊景點介紹 長治紅色遺址旅遊景點介紹詞

長治紅色遺址旅遊景點介紹 長治紅色遺址旅遊景點介紹詞

革命聖地——武鄉,推薦四處紅色旅遊景點,感受紅色文化 ,哪四處景點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升,人們更加享受生活,因此人們在閑暇時間會出去旅遊,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壹部分了。旅遊可以欣賞到沿途優美的風景,可以放松心情。壹到節假日期間,我國各大景區都人山人海,我國旅遊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近些年旅遊越來越火熱,紅色旅遊景點也成為人們旅遊目的地之壹。遊玩紅色旅遊景點可以了解歷史,感受先烈們的英雄事跡,進行愛國教育。我國境內革命聖地還是很多的,比如說較為知名的南昌,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在山西長治也有壹處革命聖地,它就是武鄉,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四處武鄉紅色旅遊景點。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壹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歷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也是全國唯壹壹座反應八路軍抗戰的紀念館,是國家4A級景區。館區主要分為主展區和遊覽區,陳列了許多革命時期的文物,且還還原了很多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住所、所用物件以及戰爭經過。同時也保持了革命時期的防空洞、地道等。

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這裏曾經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這裏地理環境很隱蔽,三面臨崖,僅有壹條峽谷小道可接通內外,壹面靠山,經過兩道天然壕溝,就可以進入崇山峻嶺之中,是壹塊天然的戰略要地,是很多八路軍領導人在這裏生活和戰鬥過。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位於長治市武鄉縣,如今經過多次修復與還原,在王家峪村建立了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已經復原了舊居中的陳設,有辦公用具、題詞、小油燈、桌、椅等。另外磚壁村現在還存有總部防衛工事、地堡、哨洞、炮兵陣地等遺跡。

八路軍文化園,這裏背靠鳳凰山,東臨馬牧河,景區由七部分組成,分別為前廣場、遊客咨詢服務中心、勝利大道、軍藝社、勝利壇、實景劇場、八路村。這裏小劇場每天會呈現抗日實景劇,具有觀賞性,讓遊客感受八路軍的作戰和生活的氛圍,學習先輩們的英勇事跡。

山西紅色旅遊景點

1、五臺縣烈士陵園

五臺縣烈士陵園建於1976年,占地面積18.3畝,坐落於臺城鎮西莊村,陵園坐西朝東,由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廳、五臺人民抗日和解放鬥爭史展廳三部分組成。

2、黎城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黎城黃崖洞革命紀念地是“黃崖洞保衛戰”的戰場遺址,四周奇峰絕崖,巍峨雄渾,集太行雄奇、壯美於壹體,是壹處新開辟的旅遊勝地,還開辟“當壹天八路軍”等旅遊項目。黃崖洞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占地約10平方公裏。

3、臨汾戰役紀念館

臨汾戰役紀念館,又名臨汾烈士陵園,位於臨汾市區城南堯廟北面,始建於1958年,是為紀念臨汾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造的。紀念館坐北向南,亭臺廳堂錯落有致、松柏花卉隨風飄香門前有徐向前元帥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紀念碑居園內中心。

4、太行太嶽烈士陵園

太行太嶽烈士陵園位於長治市內的梅輝坡。它是根據1946年3月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第壹屆第二次會議的決議,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於太行太嶽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而建立的。

5、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位於興縣蔡家崖,地處晉西高原,呂梁山西麓、蔚汾河北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裏曾是0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

山西省紅色革命根據地有哪些

山西省

1、長治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2、晉中市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3、大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大同煤礦遇害礦工“萬人坑”展覽館,靈丘縣平型關戰役遺址。

4、忻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五臺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和紀念館。

5、呂梁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

6、太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山西省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太原臺駘山抗戰紀念館。

7、代縣陽明堡機場戰鬥遺址。

8、忻州市黑石頭溝雁門關伏擊戰遺址。

9、臨汾市臨汾戰役紀念館。

擴展資料:

山西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緣由

山西屏衛西北,與陜甘隔河相望,是距離延安紅色政權最近的區域。這壹地緣特點決定了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的獨特樣態。壹方面,它始終保持著與黨的抗戰文藝政策的高度壹致性及執行的迅捷性;另壹方面,又呈現出有別於陜甘非日軍占領區域的鮮明特點。

黨中央關於抗戰文藝的方針政策,黨對各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的指示與部署,包括文化幹部委派通常都先期抵晉並由此深入、擴散,輻射至冀魯豫內蒙古等地。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成就經驗也因之得以及時總結並推廣,其間出現的種種問題也得以及時反饋給陜甘,為黨中央文藝工作決策提供了現實樣本,特別是抗戰文藝的通俗化、民族化實踐。

早在1938年初,山西抗日根據地即從抗戰形勢需要出發,率先成立了通俗文藝研究會、大眾文藝社等文藝組織,創辦地方化方言土語化的《中國人》報,著力鄉村文化、鄉村劇團建設及文藝大眾化實踐,致力於“建設真正的大眾的新文化”。

毛澤東同誌與《晉綏日報》編輯部工作人員的談話及《晉綏日報》改變新聞作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辦報方向,仍是我們今天新聞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

而由延安輾轉太行和太嶽根據地的木刻工作團、戲劇工作隊創作風格的突出變化,其民族化、鄉土化創作成果,以迥異於延安魯藝的新風貌引起廣泛關註並引發論爭,最終成為促成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動因之壹,山西抗日根據地始終大力實踐的大眾化、民族化方向也成為《講話》認同並倡導的創作方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紅色旅遊

中國***產黨新聞網-抗戰文化紅遍山西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