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紅豆詞曲式分析結構圖

紅豆詞曲式分析結構圖

紅豆詞曲式分析結構如下:

結構為單三部曲式(a﹢b﹢c樂段),以降e小調貫穿始終。全曲的節奏型以第壹樂句的節奏型為基礎,此節奏型自始至終貫穿在整首歌曲的發展中,這種數板式的節奏型加上環繞性的音調進行,似吟似誦地表達了含蓄的情感。

歌曲最後兩樂句與開始兩樂句相同,目的是以首尾呼應的形式來增強全曲的統壹性,也進壹步藝術性地體現了相思之情。

詞曲的介紹:

詩、詞、曲的主要區別在於詩要求節奏和講求韻律,詞比詩的要求更加嚴格,詞是壹種配樂歌唱的詩體。曲也是和樂演唱的壹種韻文形式,但句法比詞更為靈活。詩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詞的鼎盛時期出現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

歷史背景:

起源:

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壹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發展:

宋詞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壹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唐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高峰:

由於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