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的朋友中,曾經有壹位詩人。
我會經常偷看他的朋友圈,偷看他所發的內容,目的就是想看下詩人的筆下,跟我的文字有何不同。
表面上,似乎沒有太多區別,但看多了就會發現,他的文字中,是有意境的。
就像知乎中有這樣壹個說法:“有些人能感知到雨,另壹些人只是被淋濕。詩人是能感知到雨的敏感人類,喝幾杯酒不見得會臉紅,但能透過壹抹綠望到整片原野,通過觸摸肌膚便可見到表皮下血液中歡暢淋漓的宇宙,每壹滴眼淚都有可能引起巨大海嘯。”
這段話講得非常貼切,被淋濕的是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能感知到雨的,就是詩人。
拿到蒼白所著的這本《抱著妳和人間》,我有點小竊喜,因為這本詩集,我竟然能看懂。
所以,“心懷悲憫,觸摸人間”,真的是我對蒼白和他筆端詩句的真實感知。
盡管這種感知很表面,但卻不失為我的第壹感覺。
在我認真看他寫的序時,其中有壹段:“提到流浪,人們想到雪山、沙漠、昏黃老街,以及又長又臟的頭發和滄桑眼神。我不壹樣,皮膚白凈,每天洗澡,常年離群索居,於小村出租屋足不出戶,只在深夜時分,通過瞬息即達的網絡,前往不同人的心間流浪。”
這段話,看到的第壹眼,先把我逗樂了,的確,我們印象的不斷流浪的詩人,似乎是那種不修邊幅、臟兮兮的怪異人士,跟蒼白的“皮膚白凈,每天洗澡”形成了反差;但再認真細想,又有點悲傷:這段話所描述的場景,不就是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嗎?
這位詩人,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那些熟悉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朋友。
尤其是這位詩人描述的壹段經歷,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斷定,他真的普通如妳我,但他的內心,又敏感得超過妳我。
詩人講的故事是這樣的:曾經有壹位青年,把詩人的壹首普通現代詩發到了朋友圈,然後2日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詩句是他面向世界的最後訊息。有人指責說詩人間接害死了青年,但有更多讀者寬慰詩人:文學無罪,何況是壹首替眾多人抒發胸臆的尋常詩歌;還有讀者鼓勵詩人:請繼續寫作,這是讀者以生命為妳的詩歌加冕!
看到讀者的鼓勵後,詩人蒼白身上陡然間像加冕了神聖感,筆端也祛除了諸多的輕浮,變得越發凝重起來。
是的,現在,詩歌已經成為連接他與讀者心扉的道路,壹條新的可流浪的道路。
詩人為那位逝去的青年,寫下了壹首詩,但呈現在書中的只有該詩的最後壹段話:
從今而後/請居住在妳/彩色的夢裏
倘若好夢更難圓/請居住在我/被愛的筆端
┄┄
最後,隨便摘錄蒼白的兩首詩吧,比如《看海》:
假如對大海萬般期待/務必晚兩年再去看海/看到海/就會失去海
再比如《有時》:
好想丟掉/人的身份/當壹棵樹/做壹朵雲/不被認識/沒有姓名
或如壹場/臨時的雨/不必證明/無需問津/就自顧自下著/下著/下完就停
讀這首詩的時候,我似乎也找到了***鳴。
就像這壹年的我壹樣,不斷被家庭,被工作裹挾著,忙忙碌碌、不斷折騰,從來不敢停下來,從來不敢慢下節奏,似乎壹旦停下來,就會陷入恐慌壹樣。
是的,有時候,好想丟掉人的身份,哪怕就做壹片樹葉,壹只小鳥,壹朵小花壹樣。
但想歸想,最終還要回到現實,回到人間,回到壹地雞毛的生活。
但哪怕最終都要回到現實,讀了這本書,我也感覺,我還是曾經像壹個詩人壹樣敏感過,思考過。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