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理解這首詩要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時間!
抗日戰爭初期,老舍在武漢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工作。武漢淪陷後,“文協”遷到重慶,老舍依舊任常務理事,主持“文協”日常工作。“文協”下還設了壹個詩歌組,負責人是方殷。他在壹次詩人座談會上倡議:把每年農歷五月五日民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端午節,定為“詩人節”。會議壹致通過,並發出《詩人節宣言》,交郭沫若審閱後送各報發表。於是在以後每年的端午節,詩人們都聚會慶祝,交流詩作,氣氛十分隆重、歡騰。
當時吳組緗也在重慶,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也是“文協”理事,和老舍過從甚密,感情濃厚。有幾年的端午節,老舍都專程去吳組緗家來歡度“詩人節”。
1942年的端午節,老舍又來到組緗家過節,並寫了這樣壹首《端午詩》: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備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前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詩寫得平白流暢,但卻為我們展示出壹幅鮮明的歷史生活畫面:“村童仍著舊衣裳”,壹個“仍”字,寫出了老舍為抗戰時期百姓艱難境況的痛心,及其詩人與人民大眾生活、感情息息相連。國難當頭,就連文化人自己也十分清苦。在節日裏,為了真摯的友誼,不管泥深路滑,還要帶著蓑衣去朋友家,用賣文的壹點錢,買酒來歡度節日。抗戰日烈,生活壹年比壹年艱苦,前兩年過端午節,還能吃上大魚,如今只能吃些豆腐過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