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丹
壹個女人老不老,不在於臉上有多少皺紋,而是體態是不是輕盈。壹個體態輕盈的女人就不衰老,盡管她滿臉皺紋。
我想起了壹個故事:有個國王很挑剔,老是娶不到合適的妻子,有壹天他在森林邊邂逅了壹個仙女壹樣壹塵不染的姑娘,壹見鐘情。他要娶她為王後,姑娘答應了,但有壹個條件:每天下午4點她要回壹趟森林,只要壹小時,5點壹定出來;不要問為什麽,也不要跟著她。國王說好啊,把姑娘帶回了王宮。年輕的王後—下子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愛,她給國王生兒育女,協調宮裏宮外的事情,她不憂傷、不煩燥,壹切都井井有序,國王覺得她是壹個完美的女人。雷打不動的是她每天必須在那個時間回森林。
壹晃二十多年,兒女長大成人,人到中年的王後模樣還和當初壹樣,年輕、柔美、鮮亮;也不發脾氣,二十多年壹直這樣。國王卻越來越恐懼,覺得自己娶的不是壹個凡人,他懷疑她每天回森林是被施以魔法。那種強烈的好奇心折磨著他,讓他打破了承諾,終於有壹天他悄悄地跟著王後進了森林。他看著王後走走跳跳,來到壹條小河邊,綠綠的草地上有石頭、鮮花,王後摘下嵌滿鉆石的皇冠,脫下華麗的袍子,再壹件壹件脫下所有的衣物直至全身赤裸,就坐在了草地上。王後看壹會兒天上的流雲,玩壹會兒溪水,聞著花香,聽聽鳥叫。那個時候光線還很好,那種籠罩著她的光芒,特別的柔和、飽滿。沒有什麽仙人,也沒有魔法。壹個小時候她壹件壹件穿好衣裳,戴上皇冠,提著裙腳壹蹦壹跳地走出森林。
其實二十年間她不過就是每天做同樣壹件事情,這就是讓凡人成為仙女的秘密:讓自己宛如處子、嬰兒,回到自然裏。那壹刻她不是王後、不是母親,什麽社會身份都不是,她只是壹個處子,像牛羊親近青草那樣親近她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壹直在想,人怎樣找到壹種為生命保鮮的方式?我覺得無論向牛羊學習還是像仙女壹樣靜默地給自己壹小時,都是在轉換生命坐標裏面給自己壹種生命保鮮的理由。
人們對成長心情很復雜,日子在向前走,但是人也在衰老。其實年齡越大越會考慮這個問題,就是怎樣讓人的生命在流光中保持新鮮。什麽是生命的新鮮呢?我覺得有很多老人,他們的天真會讓年輕人動心。
我有時候想,我們用什麽抗拒流光?今天是壹個物質時代,女人怕老,外有化妝品、內有營養液還有大把的維生素,無非是錦上添花;真正雪中送炭的是妳有壹種保持生命更新的能力,有壹種好奇心、有壹種動手的快樂而不是消費的快樂、有壹種生命的滋養,能夠有壹種真正的意義讓妳的生命永遠保持著壹種新鮮的狀態
挖井
有兩個和尚住在隔壁,所謂隔壁就是隔壁那座山,他們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這兩座山之間有壹條溪,於是這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壹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麽變成為了好朋友。
就這樣時間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壹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
哪知道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壹樣。過了壹個星期還是壹樣,直到過了壹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麽忙。”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壹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壹點也不像壹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問:“妳已經壹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妳可以不用喝水嗎?”
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妳去看。”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壹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我們在公司領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壹口屬於自己的井,未來當年紀大了,體力拚不過年輕人了,還是有水喝,而且喝得很悠閑。
眼前歡
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作的犧牲,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陷阱。孩子,只是哀樂中年的眼前歡。
我寫了幾篇文章,請幾位年輕朋友看,他們只瞟了壹眼,就下斷語說:“這是寫給老年人看的,等我老了再看!”使我沮喪。因為,我恰恰是寫給年輕朋友看的。如果妳有幸或不幸,活到我這麽老,妳已沒有時間再看了,妳只有時間去懊惱。
在蘇聯瓦解前,流行壹個故事,國會為了改善監獄或是改善學校,發生激烈爭辯。學校的重要,天下皆知;監獄是囚禁罪人的地方,粗陋壹點,也沒關系。可是,就在表決的前壹刻,壹位有前瞻性的議員說了壹句話,竟扭轉全局,全體通過改善監獄。
那句話是“妳們這輩子還可能進學校嗎?”--看不懂這則幽默的讀者先生有福了,妳們已遠離巫蠱恐怖。在這則幽默中,這位有前瞻性的議員提醒大家:
“妳將來不可能再進學校,但妳卻有可能再進監獄!”這正是我寫這幾篇文章的原因。年輕朋友壹定要弄清楚,我不是為已老的人呼籲,而是希望現在年紀還輕的朋友了解,如果妳沒有英年早逝,那麽,恐怕妳壹定非老不可。
開宗明義,我建議初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的預期心理,連根拔除,僅只口頭瀟灑沒有用,必須有深刻的自然心態。並不是說接受兒女的禮物或回饋是罪惡的,而是要了解,那是不容易辦到的,兒女有自己的兒女要撫養,有自己的世界要面對,無法照顧周全。而且,愛是下傾的,除了儒家聖人系統逆天行事,用“郭巨埋兒”慘劇煽動滅倫。正常情形,人,愛子女多於愛父母。
然而當父母的也不必莊嚴得像雕像壹樣,宣傳說:“養兒育女是壹種責任!”把互助的溫暖,弄得冷如鋼板。如果有壹天,孩子忽然瞪大眼睛警告老頭:“妳有責任供我大學畢業!”世界壹定化成冰川。如果也有壹天,父母把成年的子女趕出大門,拍拍巴掌說:“我的責任已了,妳永遠不要回來!”或是有壹天,成年兒女揚長而去,以後見面若不相識,那時候我們恐怕已沒有老人問題了,而只剩下豺狼問題。
人類有壹種特殊感情,那是大自然特別賜給的壹種基因,使親子之間產生長久關懷。責任有時而盡,關懷綿延無窮。
把親情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雙方都不致失落。人到中年,親情的互動,是階段性的幸福,不要賦予它太嚴肅的意義,也不要把它看得無足輕重。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作的犧牲,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而且,事實上,孩子早已經用兒語、用擁抱、用壹聲“媽媽,我好愛妳啊!”壹聲“爸爸,我要嫁壹個像爸爸這樣的好丈夫!”完全回報了!是的,完全回報了。孩子,只是哀樂中年的眼前歡。
曾經擁有眼前歡、並珍惜眼前歡的人,老境要快樂得多。
作者:柏楊
芥子
古時候有壹位國王,他下令讓人為他寫壹部歷史。壹部十卷本的歷史寫完了,國王不滿意。壓縮為五卷本,國王還是不滿意。最後他的歷史被縮寫為“他誕生,生活,死亡”。
這位國王是壹粒偉大的芥子。我們應該仰望他,而同時我們也應該再次讀壹個古老的故事,這個故事記載在《猶太教法典》裏。
壹天,智者可尼在路上看見壹個人在種角豆樹。他問:“這樹多少年後才能結果?”
那人回答:“七十年。”
智者又問:“妳相信,妳還能活七十年嗎?”
那人回答:“我在世上見過角豆樹,像前人為我栽樹壹樣,我也想為我的後人栽樹。過去有人為我勞動,為什麽我不該為未來勞動呢?”
我們是芥子,但我們每壹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秘密使命來到世上的。也許我們都可以無畏地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他誕生,生活,死亡。”
結果重於規則
如果妳不給自己任何的限制,就沒有任何的限制可以限制妳。
懂得太多的人框框也多,反而被自己所束縛,錯失發展的機會。真正成功的人不是沒有原則,而是懂得不囿於原則,他們以結果為導向,因為結果重於原則萬倍。
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所以弄出許多類似於“買櫝還珠”的笑話來。為固守所謂的規則而錯失結果,卻不為己知,是天底下最大的失敗。
請記住,妳的上司只註重妳的績效,沒有結果的辛苦,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要建立結果第壹的心態,認清結果決定壹切。然後,整個團隊壹起積極地去獲得結果。如果個人不重視結果,個人就沒有前途;如果團隊不重視結果,團隊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規則是服從和服務於目的的,人生要的是結果
大師的細節
錢仲書雖是名滿天下的大學問家,可孩子氣卻伴隨了他的壹生。
女兒還是個娃娃的年齡,他常常會在女兒睡著了的時候,在她肚皮上畫個大花臉;或在她被窩裏埋地雷:玩具、鏡子、刷子、毛筆、硯臺,甚至掃帚、簸箕,等女兒驚叫,他就得意地笑。有壹次,他生病住進了醫院,跟夏衍住在壹個醫院,夏衍過生日,其女兒給錢仲書也送了壹塊蛋糕。病情剛剛好轉的錢仲書喟口大開,坐在床邊就痛快淋漓地吃了起來,壹邊與前來看望他的人侃大山。突然他發現了記者的攝像機鏡頭,於是壹撩被子,連人帶蛋糕全都捂了進去,全然不顧滿頭滿身滿被子的奶油。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陸文夫當選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可他壹直沒離開蘇州。不久,碰上單位分房,可辦事的不知道他這個京官到底是多大,應按什麽級別對待。電話打到北京去問,那邊的人含糊其辭地說,相當於副省級。這下可忙壞了當地政府,蘇州其時還沒這麽大的官,於是給陸文夫分了壹套獨門獨院的小別墅,另配了壹輛小車。新居分到後,他第壹次在家裏接待外賓就出了笑話。那天,他親自用小車把外賓接到家來。因為他家的地界的太窄,車子靠邊,只能從外邊下人,他坐在外邊應當先下。出於禮貌,他執意謙讓,可客人在裏邊又出不來,這位國際友人只得說了聲:“對不起!”然後伸長腿,好不容易才從他前面跨了過去。
著名書畫藝術家黃永玉自幼喜愛繪畫,少年時期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聲畫壇,被譽為“中國三神童之壹”。那壹年,黃永玉大師帶著他飽經滄桑的心靈和撼人魂魄的畫作來到北京後,住在京新巷“芥末”故居。這是壹間擱置了許多年頭的房子,四壁連壹扇窗戶都沒有,壹走進去就有種壓抑的憋悶感。然而,黃永玉並沒有厭棄這間小屋。他笑哈哈地拿出壹張潔白的畫紙貼在墻上,然後信手在上面畫了壹扇窗戶,畫得如同真窗。他頓時感覺屋外的陽光像流水壹樣湧入小屋,屋內的壹切立刻顯得無比生動。
人生,其實就是壹個個細節的總成。壹個不經意的細節,可以觀照出壹個人的涵養品行與內心境界。錢仲書、陸文夫和黃永玉都算得上是大師級的人物,可他們在生活中卻率行由性,久而久之,默化為人生的執著,壹如江南水鄉的那種寧靜,平和,那種清淡與明澈,還有著綿長的韻味。
謀生與樂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其實,人生很簡單,只有兩件事——謀生與樂生。
有人說,“謀生”是壹個苦澀的詞語,它意味著忍受、付出、疲累、無奈、受氣、披星戴月、流淚流汗。謀生是人之為“人”的必須本事,會謀生才不會成為社會的負累,才能擔當家庭的各種責任。
我們從壹生下來,就被父母教以各種謀生的必備素質。想想小時候學走路摔倒,父母壹定會告訴我們要堅強,要自己爬起來,這已開始在訓練我們的謀生能力。而後,不停地讀書學習,學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藝,領悟各種人生道理,這是在為日後的謀生做好準備。參加工作後,努力地適應、敬業、進取、忍耐、承受身不由己的各種事情,這是真正地在謀生。
是的,當我們必須回報,必須挑起各種角色所賦予的責任時,我們就被推到謀生的角逐之中了。這是壹種理所當然的人生義務,每個人都必須去履行。所以,我們不要怨恨和拒絕這壹切,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不想活是做人最不負責任的壹種行為,我們鄙視這種行為!
“樂生”是壹個愉快的詞語,意味著物質、情趣、品位、幹凈、愛、音樂。樂生是屬於精神層面的,是壹種心態,與物質沒有多大關系。物質富裕的人不壹定樂生,而貧窮的人也不壹定不樂生。如果妳能熱愛生活、博愛眾生,放壹輪明月在心中,那麽,面對任何苦難便都能從容面對,苦中掘樂。
人生苦短,我們不能任由煩惱淹沒快樂,不能壹生都活在與煩惱的牽纏中。心是煩惱的根源,亦是快樂的根源。我們無法像佛壹樣除盡煩惱,了脫生死,到達涅盤。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學會操縱自己的心,讓它向著有陽光、有燈光的壹面,只要心明凈了,就會快樂起來。
蝸牛與蒼蠅
2009-03-11 閱讀(257) 收藏本文
現在就業那麽困難,很多人把他描訴成蝸牛求職記,看了確實讓人感動.但是,蝸牛的象征是勤勞,本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腳塌實地,壹步壹個腳印,否則是難以壹步登天的.
很多人就像壹只蒼蠅,不分方向,不分喜好,壹味的為了工作而工作,對人生沒有自己的規劃,想想真的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就業問題之壹.蒼蠅的代表就是這樣壹群空虛,不實際的人了.雖然這個名字可能讓這些人覺得沒有光彩,但本質的特征確實反映的是這種心理陰影.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即使在地上揀,也需要彎個身子下去.
有壹群蒼蠅,躲在角落裏,遇到了蝸牛,他們沒有把後者放在眼裏.蝸牛也沒有之聲,但是從蒼蠅不可壹視的眼神裏,我們知道這群蒼蠅在嘲笑著安分的蝸牛.也許在他們眼裏,蝸牛就是壹個愚蠢的東西,不會飛,不會做大事,也不會說話,在這個世界裏,出現這種東西,在蒼蠅眼裏非常的雜眼.為了不想再碰見蝸牛,蒼蠅使勁地飛,壹年下來,他們分散了,有的死在了水上,有的死在了蜘蛛網裏,還有的即使活著,也只能在人的餐桌上,被主人趕來趕去,不停的流浪著.終於有壹天,他們不在流浪了,而是跑回黑暗的地方,做起了遊擊隊.當他們從新在黑暗裏看見蝸牛的時候,它們驚奇的發現蝸牛還是那麽的樂觀,對生活充滿著向往.
生活其實不是那麽殘酷的,只是有些人老是喜歡挑戰罷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科學家,企業家,就能算做成功.對於平凡的人來說,做壹個忠於職守的的人,把日常工作做好,也許就是壹次很成功的人生歷程了.
觀念的不同,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狀態.許多人就是象蒼蠅壹樣,自由自在,沒有壹個明確的目標,看不習慣那些他們自以為是的生活方式.蒼蠅的結局很讓人深思,如果非得有壹個理想的生活,才那麽的努力,那麽的工作的話,我想,許多人只能等到被社會淘汰之後,才能罔羊不牢,為時太晚.
蝸牛的腳步很塌實,這就意味著的生活的信心.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平凡的工作,往往造成半途而廢,只有每天都保持壹種工作的積極心態,即使再大的困難,在妳堅定的毅力下,都會被壹壹破解.在這個充滿的誘惑的時代,我們不能再那麽急噪的處理每天的工作了,整理思維,科學安排我們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摘自《蝸牛與蒼蠅》
牛看大與鵝看小
2009-03-05 閱讀(530) 收藏本文
鵝眼,看出去的東西都是縮小的;牛眼,看出去的東西釋放大的。
所以,鵝看見什麽都不怕,因為什麽在它眼裏都是渺小的;牛見什麽的都害怕,因為在它眼裏都是強大的。
人眼與鵝眼和牛眼都不同,正常情況下,看出去的人和物都是正常的比例,但也有例外。
做人講究做出道理,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縮小自己,放大別人;放低自己,擡高別人。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地位有高低,學問有深淺,錢財有多寡,但就其根本的人性價值而言,人與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俗人,何為“俗”,人吃谷。因此,無論妳有多大能耐、多高地位、多少錢財,妳還是要懷平常心、說平常話、做平常事。人要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人與人相處要學會寬容,要多想別人長處,多想自己短處,多記別人好處,站在對方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此,不僅能使他人快樂,也能使自己快樂。
中國傳統禮節中人們見面時都要相互鞠躬,為什麽呢?因為,鞠躬就是放低自己,擡高別人。
但是,不可過激,人不要學鵝,鵝看見人都不怕,看出去的東西都是縮小的,那是過低估計了別人。但人也不要學牛,牛看見人都怕,因為牛眼與鵝眼截然相反,看出去的東西都是放大的,那是過低估計了自己。摘自《牛看大與鵝看小》
上帝的證明
1987年11月8日,美國新澤西州陽光明媚,瓊斯小姐拎著大包小包離開超市。打開出租車門的那壹瞬間,腰間被壹個硬梆梆的東西頂住。頓時,她意識到,自已遇上了麻煩。
接下來發生的事,證實了她的預感,她遇上了黑人青年傑克遜,傑克遜剛打傷了獄警,奪了獄警的槍,從監獄裏逃了出來。身後的警車發出尖厲的叫聲,傑克遜想到了劫持人質。於是,瓊斯小姐不幸地成為傑克遜手中待宰的羔羊。
在瓊斯小姐的家中,她被傑克遜用膠帶綁在狹小的浴缸裏,她成了傑克遜與警察談判的籌碼。如果想保證瓊斯小姐的安全,警察必須在24小時內準備壹架直升機和100萬美元現金。
傑克遜像壹只困獸,緊張、焦慮、恐懼占據了他的心,陽臺到衛生間不足10米的距離,傑克遜走來走去,嘴裏發出狼壹樣的號叫。不過,他的哀嚎被窗外更巨大尖厲的警笛聲覆蓋。
然而,瓊斯小姐聽得見傑克遜的叫聲,而且比任何人都清楚傑克遜內心的恐慌。她的語調溫和而寧靜:“來吧,聽我講壹個故事,這故事或許能讓妳安定下來,能幫妳做出正確的選擇。”傑克遜看起來還像人孩子,他坐下來,不安地用牙咬著指甲,聽瓊斯小姐講自已的故事。
15年前,瓊斯小姐壹貧如洗,在壹富家當女傭,貧與富的反差,常常讓她義憤難平。最終,惡魔占據了她的心,她抱走了富家繈褓中的嬰兒,想狠狠地敲上壹筆。
她同樣把嬰兒放在這個浴缸裏,為了讓他安定舒適些,在嬰兒的腦袋下還放上了壹個大枕頭,她自已出去用公用電話跟富家聯系,回家後,她壹下傻了,枕頭蓋在了嬰兒的臉上,拿開枕頭,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
不是故意,然而誰能證明?現場除了嬰兒沒有其他任何人,當然瓊斯小姐不能自證無罪。沒有證人,顯然壹級謀殺罪會成立。
出人意料的是,富家夫婦說服了陪審團。他們說,現場除了嬰兒,還有壹位,那就是上帝,他們從瓊斯小姐的眼神裏,找到了上帝的證明。眼前的壹世都不可思議,法槌落下的那壹刻,瓊斯小姐意識到,自已是落下了懸崖,又被人救起。
傑克遜走出瓊斯小姐家的那壹刻,雙手捆上了綁瓊斯的膠帶,警察相信,這是傑克遜自已捆上的,因為他們同樣在傑克遜的眼睛裏找到了上帝的證明。
牙仙、奧巴馬和減肥藥
(美)勞拉?班尼特 龐啟帆 編譯
上周,我6歲的兒子皮爾遜在學校掉了壹顆門牙,放學後,他把這顆牙齒帶回了家。這顆牙齒被他小心放在壹個塑料的牙模盒裏,盒子上系有壹根漂亮的繩子。在公立學校,孩子可以從衛生間扯壹段紙巾把換下的牙齒包回家,這就體現了高昂收費的私立學校的其中壹個好處:紙巾被升級為了盒子。皮爾遜咧開嘴,驕傲地向他最大的哥哥佩克宣布:他換牙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頑皮的佩克順便把他的另壹顆門牙也敲了下來。
皮爾遜上床睡覺時興奮極了,壹個勁幻想著牙仙怎樣補償他的雙份損失。同壹天掉了兩顆牙齒,顯然整個價值將會大於2。他期待著額外的獎勵。
“媽媽,真是太好了!壹天掉兩顆牙會有多少獎勵呢?”皮爾遜問我。因為少了兩顆門牙,他說起話來有點麻煩。假裝牙仙給孩子換下來的牙做補償我從來沒有回避過,因為這些錢第二天通常會在洗衣機的衣物裏被找到,然後又回到我的手上。這只不過是過過場而已。
這讓我思考起了這些問題:我的孩子都相信什麽樣的虛構的送禮神仙?如果他們不再相信,幾歲才放棄這種想法?誰不再相信復活節兔子了,但決定相信聖誕老人?誰不再相信那些送禮神仙中的任何壹個,卻為了得到禮物假裝繼續相信?不管怎麽說,如果妳不再相信牙仙,妳就不應該繼續指望那個有翅膀的仙女會在妳的枕頭下放鈔票或者禮物了。
我總是叫大壹點的孩子不要掃弟妹們的興,但我懷疑他們無法克制自己,而殘忍地告訴他們事實:“小不點兒,壓根就沒有什麽聖誕老人。妳也不想壹想,那麽胖的家夥能從那麽小的煙囪進來嗎?”我在口沫橫飛地講述街邊新聞時總是覺得很痛快,我想,告訴弟妹聖誕老人的真相時的感覺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吧。
我知道皮爾遜仍然相信牙仙是真的存在的。牙齒在睡覺前很久就掉了,但他仍然癡想著收到神奇的鈔票。他把壹張由我簽名的換牙證明放在枕頭下,以確保牙仙知道他換牙是壹個事實。
我認識壹位女士,她相信SARS病毒是由亞洲人吃東西時同蘸壹碟醬油引起的。我的朋友蘇珊相信塑型纖體素(StarCaps)壹定能讓人減肥,因為它價值100美元。她還相信她的丈夫會在某壹天心血來潮就會帶著壹盒名貴的蒂芙尼珠寶回家。我相信壹套香奈兒時裝價值6000美元,也相信沃倫?巴菲特是壹個能點石成金的股神。現在,更有6500萬的美國人相信,巴拉克·奧巴馬會帶來“改變”。
如此看來,就不難理解孩子們為什麽相信復活節兔子:它滿世界亂跑,就為了把那些討厭的煮熟了的彩蛋藏起來,並把便宜的巧克力和棉花軟糖分發到籃子裏。我想,在任何年齡,我們都會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轉彎180度
當妳感到了無興趣、萎靡不振甚至痛苦不堪時,請想壹想,是不是妳面朝的“方向”不對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妳需要把自己“走路”的方向作壹個——
180度轉彎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壹條路。後來還有很多人也說這句話,但方式不同。
有壹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鎮給失業家庭發放50美元補助,壹個鎮宣布為“救濟金”,壹個鎮宣布為“保險金”。前壹個鎮的失業家庭覺得太少,充滿了抱怨,並期待安排工作;後壹個鎮的失業家庭覺得從此沒有後顧之憂,開始努力去爭取工作。50美元是同樣的,但效果卻是判若霄壤。
妳聽過兩個推銷員派去非洲賣鞋的故事嗎?其中壹個推銷員在拍回公司的電報上寫道:“立即返回,這裏沒有人穿鞋。”另壹個人則寫道:“絕佳機會,將能賣出100萬雙,因為這兒還沒有人有鞋子。”
當妳看到半杯水時,妳會怎樣形容它?是壹杯半滿的水,還是壹杯剩下壹半的水?當妳想到交通信號燈時,妳先想到紅燈還是綠燈?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面臨赫拉克利特那樣壹條路,而且必須作出選擇:上坡?還是下坡?關鍵要看我們面朝哪個方向。
如果不是有心,人們很難感覺到生活之路兩端的“海拔”不同。有壹位母親幹脆把這種差別放大,壹端高聳入雲,壹端就在腳底,為的是讓人觸目驚心。她給隨夫遠在異鄉極度無聊的女兒回信說:“有兩名囚犯從獄中眺望窗外,壹個看到的是泥巴,壹個看到的是星星。”
女兒把母親的話看了又看,覺得自己很慚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
於是她不再抱怨屋外的高溫,走出屋外,和鄰近的印地安人交朋友,並請他們教她如何織東西和制陶。剛開始時,彼此還有點生疏,但是當他們了解到她對這些真有興趣,他們也真誠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地安文化、歷史、語言及所有有關印地安的事物,這塊曾讓她感到痛苦的地方變得神奇美麗。
當我們感到了無興趣時,就應想到生活的另壹種可能,等於把自己走路的方向轉換了180度。意識到這種轉彎,或許能將我們萎靡的人生提升到壹個意想不到的高度。
[解讀]
這是壹篇富含生活哲理的短文。“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壹條路”,壹端通向坡頂,壹端伸向坡底,妳說這是上坡的路呢,還是下坡的路?如果認定是上坡的路,妳就會費力去攀登,盡管汗流浹背,最終將爬上坡頂,到達新的境地;如果認為是下坡的路,妳順路而走,可能省力些,但很快就陷入了坡底。同樣的,對待生活,也得把握住“面朝哪個方向”,壹定要朝上,朝向積極的方向,這樣才可“能將我們萎靡的人生提升到壹個意想不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