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詠蟬的詩句 1. 有關詠蟬的詩句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聽秋蟬,秋蟬非壹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輕身蔽數葉,哀鳴抱壹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
(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
宋代詩人楊萬裏所說:“蟬聲無壹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
唐 白居易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早蟬》);
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壹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
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
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
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
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
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
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雨霖鈴》);
宋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2. 有關詠蟬的詩句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
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聽秋蟬,秋蟬非壹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
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
輕身蔽數葉,哀鳴抱壹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正如宋代詩人楊萬裏所說:“蟬聲無壹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唐 白居易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
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早蟬》);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
壹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唐 雍裕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
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
(《雨霖鈴》);宋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3. 《詠蟬》詩句的全文是什麽
《詠蟬》
年代: 唐
作者: 李百藥
清心自飲露,
哀響乍吟風。
未上華冠側,
先驚翳葉中。
解釋擴展
1.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另外,據《安平縣誌》載:李百藥及家族墓地遺址在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南
2. 詠:用詩詞等來描述,抒發感情的方式,文體的壹種。
籍:通“借”
垂緌飲清露:倒掛在樹上吸吮著清甜(或美味)的甘露(或露水)。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人稱道。 虞世南畫像
3.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結在領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息於高處,餐風飲露,故為“引清露”。這句寫出了蟬的清華俊朗的特點。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 “流響”寫蟬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用壹“出”字,將無形的聲音傳送寫得可感可見。這句雖只對蟬聲遠傳進行了描寫,讀者卻已可窺蟬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借助秋風的傳遞所致,詩人卻別有會意,強調這是由於“居高”使然。這種獨特的感受蘊涵壹個真理: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權貴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真如俗話所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兩句中的“自”、“非”,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頗顯大氣。這兩句看似寫蟬,實則帶有自況的意味,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聯系到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虞世南此處表現出來的自信該不為過吧
4. 詠蟬的2個詩句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
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聽秋蟬,秋蟬非壹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
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
輕身蔽數葉,哀鳴抱壹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正如宋代詩人楊萬裏所說:“蟬聲無壹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唐 白居易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
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早蟬》);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
壹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唐 雍裕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
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
(《雨霖鈴》);宋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
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
(唐 盧仝《新蟬》)“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聽秋蟬,秋蟬非壹處。
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
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輕身蔽數葉,哀鳴抱壹枝。
……”(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宋代詩人楊萬裏所說:“蟬聲無壹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唐 白居易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
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早蟬》);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壹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
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雨霖鈴》);宋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
5. 詠蟬這首古詩
妳好,回答有點長,選妳需要的吧。
詩題:詠 蟬
作者: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呤。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禦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後,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壹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壹句說蟬,壹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壹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壹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淒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雲:“淒淒重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壹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裏,詩人巧妙地動作了這壹典故,進壹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壹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願意更深入壹層。十字之中,什麽悲呀愁呀這壹類明點的字眼壹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壹字不在說蟬,也無壹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沈”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裏打成壹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余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敢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那壹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壹體了。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壹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詠蟬
作者: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
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芙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文解釋
妳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壹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妳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淒清。
詞語解釋
以:因。
高:棲於高處。
恨費聲:因恨而連聲嘶鳴。
疏欲斷:指蟬聲稀疏,將欲停止。
薄宦:官職卑微。
蕪:荒草。
君:指蟬。
清:清貧,清高。
詩文賞析
棲於高樹之蟬吸風引露,饑而難飽,日夜哀鳴,然而碧樹無情,仍然清翠依舊;詩人身為小宦,四處漂泊,想來故園壹定已經荒蕪了,鄉思難熬,可是蟬卻無情,依然鳴叫不停。
蟬聲的斷疏與樹葉的清翠、作者的思鄉與蟬的鳴叫本無關聯,但在詩人筆下,蟬與樹都被賦予了情感,詠物與抒情密切地結合了起來,而且「錯綜細膩」,寓意更深:詩中的「蟬」難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