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平常心的文言文

關於平常心的文言文

1. 平常心古文怎麽寫

平常心古文:平心 平心 1.謂用心公平;態度公正。

《荀子·大略》:“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bai言死焉。” 三國du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誌令》:“故在 濟南 ,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侍。”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壹折:“他將有乳食的妳子與他孩兒吃,卻將那無乳的妳子與俺孩兒吃,怎生將息的起來?這婦人不平心,好,打這潑 *** zhi!” 2.使心情平和;態度冷靜。《禮記·深衣》:“下齊如權衡者,以安誌而平心也。”

宋 司馬光 《與範景仁第四書》:“竊謂醫書治已病,平心和氣治未病dao。” 元 劉塤 《隱居通議·朱陸二》:“觀專 文公 之言,平心服善如此,何嘗如後來學者抑揚毀譽之過實哉!”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平心想來,我現在定然是幸福,至少在物質上是幸福。”

夏丏尊 葉聖陶屬 《文心》二三:“我們的 王先生 真是圓通不過的,他從不肯堅執壹種意見,對於什麽事情都說平心的話。”。

2. 關於平常心的古詩 古句

1、《竹裏館》

[ 唐 ]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裏?只有壹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2、《雜詩》

[ 魏晉 ]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譯文

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飲。

青春壹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壹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3、《飲酒(其五)》

[ 魏晉 ]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裏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4、《歸園田居(其壹)》

[ 魏晉 ]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裏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裏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幹擾,靜室裏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裏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5、《歸園田居·其三》

[ 魏晉 ]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3. 形容“心情平靜”的文言文有哪些

1.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4.虎嘯龍吟淩雲誌,落花流水平常心。

5.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6.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7.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8.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9.散發乘夏涼,蔭下臥閑敞。

10.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11.壹片寒葉,伴著秋風落入水池,泛起點點漣漪,歸於平靜。

1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14.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15.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16.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17.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1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19.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20.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 關於遇事不慌,非常沈穩的詩句或古文

1、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明 陳繼儒《幽窗小記》

白話譯文: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北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白話譯文:不因外物的豐富、富有,個人的獲得、擁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外物的丟失、損壞,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3、得之不喜, 失之安悲? ——晉·葛洪《抱樸子·自敘》。

白話譯文: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為什麽悲傷呢?

4、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晉·潘嶽《在懷縣》

白話譯文:經歷過大寵大辱就變得不易心驚,喜歡事物的本質就難以過多思考。

5、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北宋 蘇洵《心術》

白話譯文: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後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5. 《正心誠意》文言文

正心誠意(自出王陽明弟子輯《傳習錄》)正心誠意· 答羅整庵少宰書 羅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別稱)。

學術上主張理得於天而具於心,理氣本為壹物,著有《困知記》。陽明先生的這封回信寫於正德十五年,羅的信見於《困知記》附錄卷五。

參見《明儒學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頓首啟: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

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

恐未可安於聽見而遂以為極則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斯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講明之耳。

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詬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復曉喻,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詁,即皆自以為知學,不復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

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復有所謂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

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譯文 鄙人頓首謹啟: 昨天幸蒙無倦教誨《大學》,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

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閑,把您的信取出又閱了壹遍。到江西後只怕事務紛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復,並請批評指正。

來信寫道:“見道固然困難,若要體認道就會更困難。道的確不容易理解,但是,學也確實不能不講。

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觀點看成為學問的最高標準了。” 十分榮幸!我豈能聽到這番話呢?我怎敢自以為達到最高標準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講明。

多少年來,對於我的學說,天下之人,有的譏諷,有的辱罵,有的不屑壹顧。這些人願意教導我嗎?願意壹再開導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夠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鐘愛我的人中,還有誰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該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深感憂慮。但今天的學者只要讀了幾天書,略懂壹點訓詁,就自以為能夠知道學問了,就不再去講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須體察後才有所見,並非見道後才 *** 察道的功夫。

道,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理解,並非在講學之外還有明道之事。然而,現在講學的人有兩種,其壹用身心來講學,其二用口耳來講學。

用口耳講學的,揣測估摸,講的盡是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內容。用身心講學的,所言所行,的確是自己具備的東西。

能夠知道這些,也就深諳孔子的學說了。 〔評析〕 孔子說過:“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典加之勤奮探究而求得知識的人啊。”

他還說:“聖,我還不能夠;我只是不厭其煩地求索並且不知疲倦地教誨人的呀。”所以,他對於那種學業頹廢,識見偏頗的人極為惱火,批評這種人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又不徙,不善不能改。”

陽明先生在這坦露了自己與孔老夫子同樣的憂慮。 原文 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復,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於內,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於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

非敢然也。學豈有內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傳舊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

失在於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傳也。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千載矣,今讀其文詞,即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入。

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於彼,彼段之必在於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補?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於背朱而輕於叛孔已乎? 譯文 在來信中,您認為我之所以要恢復《大學》的舊本,主要是由於我認為人的學問僅該在內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觀點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刪除了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削減了他所增補的傳。

我不敢這樣做。學,它怎會有內外之分?《大學》的舊本亦是孔子相傳的舊本,朱熹懷疑它有遺漏錯誤之處而重新加以改正補充,我則認為《大學》舊本並未有遺漏錯誤之處,就全部根據舊本罷了。

我或許有過分信任孔子的過失,並非有意否決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並刪削他增補的傳。學問最貴在心中有所獲得。

我心中認為是錯誤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論,我也不敢說它是正確的,何況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裏認為是正確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論,我也不敢認為是錯誤的,何況還是孔子呢?再者,舊本已繼承流傳了幾千年,現在讀來,在文詞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簡易又可行。又憑借什麽來肯定這段必須在那裏,而那段必須在這裏呢?這裏是否缺少了什麽,而那裏又需要補充什麽呢?並且,隨即加以改正並適當補充,您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