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詞賞析《靜夜思》?

詩詞賞析《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題 解 李白在五歲時遷入蜀中,自二十五歲出蜀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雖然蜀地不是他出生的地方,但他在那裏生活了二十年,那裏有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他的故鄉在蜀中。這首詩寫的是靜夜裏對故鄉的思念。作於何時何地,很難確定,只能說是在漫遊期間。句 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灑下壹片月光,讓人以為是地上鋪了壹層白霜。用“霜”形容月光,並無特別之處,古詩中也不乏其例。如“夜月似秋霜”、“空裏流霜不覺飛”等。這裏要註意“疑”字,說明是壹種錯覺。也許詩人還未入睡,正若有所思,也許剛從夢中醒來,仍迷離恍惚。乍見地上壹片銀白,以為是下了霜。隨即壹轉念,這屋中哪來的霜,於是順窗望去,才知是明月光。詩人就此頓然清醒。用霜來形容月光,不僅顯示了月光的潔白、明凈,而且給人以清冷的感受。在詩歌中,秋霜常常是感傷的暗示。所以這兩句雖說是寫景,但景中融情,在“靜夜”中引出了“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擡起頭來凝望天上明月,低下頭來思念久別的故鄉。 因為“疑”而“舉頭”,舉目所見,乃是壹輪明月,詩人不禁久久凝視,若有所思。對於身在異鄉的遊子來說,靜夜中的明月最易觸動情思,讓人感懷身世,思念故鄉。故鄉不可見,不免黯然神傷,於是低下頭來,陷入沈思之中。這壹舉、壹低,是極自然平常的細微動作,不僅寫出了遊子望月的動態,而且抒寫了遊子的心情。而這種鄉情,又是借第壹、二句的環境氣氛烘托出來的。 評 解 《靜夜思》最初的字句稍異於現在。宋朝的壹些刊本中,第壹句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為“舉頭望山月”。後來,第壹句變成了“床前明月光”,第三句仍舊。至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唐詩三百首》,則是我們今日所采用的版本。 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大量抒寫鄉情的篇章。李白的《靜夜思》,應該是這類詩歌中最為人熟悉並傳誦的壹首。 這首詩內容單純,內涵卻非常豐富,表達了壹種人所***有的思鄉之情,能激發起人們的***鳴。從引發鄉情的具體環境和過程來看,是很普通、極常見的,不但人們容易理解,而且許多人都體驗過。就鄉情的具體寄托來看,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幅故鄉畫。當詩人在靜夜裏對月思鄉的時候,他的鄉情壹定有這樣那樣的具體內容。比如,故鄉的景物、人物、生活等等。但是,所思的內容在詩中壹點沒有反映出來,詩人只是點出“思故鄉”三個字,正如沈德潛所評:“旅中情思,雖說明卻不說盡。”然而,正因為詩人沒有把他的鄉思說盡,才給讀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間。不同的人,盡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去描繪它,把它具體化,寄托自己獨特的鄉情。因此,這首詩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靜夜思》中的鄉情,十分輕淡,給人親切而真實的感覺。不但古詩中常見的那種客子思鄉懷親的悲愁與痛苦看不到,就連遊子常有的孤寂和淒清之感,都淡得使人覺不出來。如清人徐增所評:“因疑則望,因望則思,並無他念,真靜夜思也。”它抒發的鄉情,就像詩中那彌漫於天上地下的月光,輕盈似紗,清淡如水。這種感情,以柔美、溫和為特征,具有平凡生活色彩。只要壹讀到或聽到這首詩,人們並不感到心靈的強烈震撼,只是心弦被輕微地撥動了壹下,從而引起壹種熨貼的、和諧的美感。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他稱《靜夜思》為“妙絕古今”。的確,此詩構思細致而深曲,但又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用韻明快,富有音樂的旋律,頗具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全詩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幾與民間歌謠相似,可謂過目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