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與歷史有關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與歷史有關

1. 高考歷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比如陰陽五行,天幹地支等

這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屬於天文歷法,因為古代使用幹支紀念法,當然現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對應的。

(很不幸的是現代很多小人拿此來算命欺騙老百姓)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蔔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

如果說陰陽是壹種古代的對立統壹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壹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什麽是五行 在中國古代哲學所記載,五行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們是金、木、水、火、土,而它們之間也存有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 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並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於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常。 中醫五行相生相克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相沖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鬥、制衡。 根據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生了植物(木).再經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現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後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

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狀態。 又 *** 裸的大地壹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才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築墻保衛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為保衛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 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間的萬物產生之後,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 ,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狀態。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天幹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幹地支產生於漢代,它以立春作為壹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歷的正月初壹。

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裏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1]——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及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幹支是大撓創制的。

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

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天幹地支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壹周的時間(29.5306天)為壹月,以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365.2419 天)為壹年,為使壹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

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古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

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幹地支的存在,就像 *** 數字般的單純,而。

2. 語文和歷史有沒有關聯

肯定是有關聯的,文史不分家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如果說關聯最密切的就是語文考察的文言文閱讀中古文化常識那壹塊。

古文化常識中經常會出四個選項讓妳辨析哪個是錯誤的舉個栗子:我們在歷史中會學伯牙,管仲這兩個人物,如果妳對他們足夠了解,就會在做文化常識題時壹眼看出“兄弟排行稱謂:伯仲叔季”是對的我再舉壹個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我很喜歡看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有壹段我天天看,癡迷的不行,還被老師沒收過好幾本,結果後來期末全省摸底的語文考試文言文正好就考了《明史·陸炳傳》當時我在考場上簡直要笑出聲來。收卷後我同學都在旁邊說這次文言文好難好難,啥也看不懂,我就因為看了這個書看這篇文言文就像看白話文壹樣。

2018年高考前我為了放松去賈誼故居參觀遊玩,結果這年的高考文言文就考了關於賈誼的文言文,因為參觀故居的時候了解了很多生平啊文章啊之類的,所以……嘻嘻再就是和妳的作文關聯比較大了,學歷史學得多了,妳會覺得自己境界都很不壹樣了,往往在閱讀完作文給出的材料後妳會開拓很多別的立意角度。歷史中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語文《過秦論》中說:“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兩個完全可以結合成為妳語文議論文的分論點。

再比如:現在往往都是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壹般會給出現在發生了xxx事,有人說xxxx,而另有壹撥人卻認為xxxx。這引發了妳怎樣的思考,請就此自行擬題寫壹篇作文。

妳就可以在我國古代歷史人物思想,比如說儒家老子(《論語》)中庸之道,是不是就可以作為妳作文的標題,別人都寫我認為xxx是對的/xxx是錯的,妳寫“中庸之道”壹下子就不壹樣了。另外,就是妳在了解很多歷史人物後,他們就都成為了妳的作文人物素材,妳在論證妳的作文論點,往往可以引用歷史人物事跡來為妳的論證增光添彩,既顯示出妳的文化素養,又完善了妳的邏輯使其嚴密。

自己的壹點經驗和建議,希望對妳有幫助。

3. 高考語文中該怎樣考查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如:陶潛號五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壹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壹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壹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壹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4. 求壹篇古代文化常識的作文 800字

湖湘文化,是指壹種具有鮮明特征、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系的歷史文化形態。

先秦、兩漢時期湖南的文化應該納入到另外壹個歷史文化形態——楚文化中。屈原的詩歌藝術、馬王堆的歷史文物,均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來,由於歷史的變遷發展,特別是經歷了宋、元、明的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從而組合、建構出壹種新的區域文化形態,稱之為湖湘文化。先秦、兩漢的楚文化對兩宋以後建構的湖湘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湖湘文化的源頭之壹。

湖湘文化是壹種地域性的文化。身在其中的湖南人,都無不深受她的影響,接受她的洗禮,從頭到腳、從裏到外打上她的烙印。

對於許多湖南人來說,他們都因有這壹文化的深厚底蘊而驕傲,而自豪。正是有了這壹文化的熏陶,那些走南闖北的湖南人,才能演繹出自己光芒的人生,並為世人所敬仰,從這壹意義上說,湖湘文化又超出了她的地域,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所關註的文化。

" 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被學者稱為"瀟湘洙泗"、"荊蠻鄒魯";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荊楚文化。這兩個淵源分別影響著湖湘文化的兩個層面。

在思想學術層面,中原的儒學是湖湘文化的來源,嶽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從社會心理層面,如湖湘的民風民俗,心理特征等,則主要源於本土文化傳統。

這兩種特色鮮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組合,導致壹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討研究湘學者,能發現湖湘文化中的儒學正統特色,無論是周敦頤、張南軒,還是王船山、曾國藩,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都是以正統的孔孟之道為目標;而考察湘人者,則更會感覺到荊楚山民剛烈、倔勁的個性。

當然這兩種文化組合是相互滲透的:湘學的學術思想總是透露出湘人那種剛勁、務實、敢為人先的實學風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質,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煉,故而能表現出壹種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華。如曾國藩在自我人格修煉時追求的“血誠”、“明強”,常使我們體味到這種二重文化組合的妙處,"誠"、"明"的理念均來自於儒家典籍和儒生對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強"的觀念又分明湧動著荊楚蠻民的壹腔血性!包括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其成員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國藩既看中了他們的質直、剛勁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們學習儒家道德和文化修養,體現了他對這種二重文化組合的自覺運用。

三重演進與湖湘文化的因緣。湖湘文化形成於兩宋以後。

歷史上,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是壹塊"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荊蠻之地。那麽,在這塊"四塞之地"上如何會形成以中原文化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兩宋之時,中國文化發生了三項重大演進,這三重演進對湖湘文化的興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繼先秦、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後,兩宋時期興起了理學文化思潮。作為壹種新興的文化思潮,理學的主要特點在於對傳統思想文化的綜合。

它以復興儒學為旗幟,要求重新解釋儒學經典,力圖使儒家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振興。另壹方面,它又大量汲收、綜合了佛、道兩家的宇宙哲學和思辯方法,將其補充到儒家學說中去,將儒學發展為壹種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體系。

由於理學能夠振興儒學,發展儒學,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需要,故很快成為了壹種站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直至延續到晚清時期。 魏晉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均在北方。

代表中國文化主體的中原文化本來產生於北方,自東晉以後到兩宋之時,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而文化也隨之南移。特別是由於北方的壹些遊牧民族不斷地騷憂,出現了兩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靖康之亂,致使中原地區戰火不絕,這迫使中原人士紛紛南下。

於是,向來居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方的地位開始下降,而南方在經濟、文化方面逐步崛起。到兩宋之時,南方的經濟、文化十分發達,已經超過了北方。

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亂以後的南宋,有名的文人均在南方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成為文化最發達的地方,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學派、建立了許多著名的書院。 兩宋時期中國出現的壹個重要的學術現象,即儒學演變為壹個個具有地方特色、歷史傳承的地域學派,這便是所謂的"儒學地域化"。

兩漢時期儒學亦很鼎盛,但興盛的契機是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學就成為壹種自上而下的國家意識形態。根本上來說,漢代儒學是壹種統壹的儒學。

宋代復興儒學的思潮則是壹種自下而上的學術文化思潮,它不是通過中央或地方官學,主要是通過地方的書院來開展學術研究與傳播。壹批批立誌於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識體系的新儒家學者集聚於各個地域的不同書院中,潛心著述、授徒講學。

於是,壹個個具有各自學術傳統、思想特色的地域學派就形成了。在北宋時期,有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兄弟的洛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