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論普通人的逆襲 ——讀《康震講曾鞏》有感

論普通人的逆襲 ——讀《康震講曾鞏》有感

這半年來壹直在“喜馬拉雅聽”上聽《康震講唐宋八大家》,邊聽邊感慨於韓愈個性之鮮明、柳宗元出身之顯赫、王安石官位之高、蘇軾才華之出眾、蘇洵、蘇轍影響力之大!但聽到曾鞏,這個在“唐宋八大家”當中,壹般最後才想起他來的人,卻是讓我最感動的壹位!因為,與韓、柳、歐、蘇、王安石相比,曾鞏更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沒有什麽特別顯赫的家室,沒有什麽多才多藝的天分,沒有天才的創造力,有的只是壹顆執著堅持的決心,壹顆永不放棄的恒心,壹顆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誠心。

於是,我迫不及待地去買了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康震書系”,書壹搬到家,就立馬翻開《康震講曾鞏》這壹本,就像饑渴的人忽然得到了上好的食物,壹頭猛紮進去,壹口氣“吃”完方覺痛快!這種感覺好多年都沒有過了,現在想來,還是覺得真過癮!

從下午到天黑,終於把《康震講曾鞏》這本書讀完了。讀完,我更加感動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在八大家當中,曾鞏是唯壹邊承擔養家糊口責任,邊刻苦讀書的壹個;在八大家當中個,曾鞏是考中進士最晚的壹個,但也是同壹科進士當中,家族成員考中最多的壹個;在八大家當中,曾鞏是唯壹考中進士之前就已經名滿天下的壹個;在八大家當中,曾鞏的光彩也許是最少的,但他是頑強依靠自己的能量在發光的恒星,他很少借助別人的光彩來襯托自己。所以,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距離我們最近,對我們的參考價值最大,那就是:只要持之以恒,只要辛勤耕耘,只要永不放棄,就壹定能夠做成壹件事、兩件事,就壹定能夠在歷史的書卷當中留下自己的記憶。

明代文壇唐宋派的毛坤倡導學習唐宋古文,編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曾鞏從此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毛坤為什麽要選曾鞏?難道是為了湊數,才把壹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文人塞進來的麽?當然不是!那是因為曾鞏是壹位優秀的文章家、散文家。

當時文壇上的其他幾位大作家,各有特色:蘇軾的文章率性自然,雜糅百家;蘇洵的文章汪洋恣肆,雄健奔放;王安石的文章奇崛峭拔,斬截有力;歐陽修的文章從容平易,舒緩自然;蘇轍的文章汪洋淡泊,醇厚秀潔。與他們相比,曾鞏的文章樹立了壹種新的典範,這就是純正的思想,端正的態度,典雅的語言,嚴謹的布局,踏實的作風,實用的目的。這也是壹種文章之美,是壹種美學的風格與標準。北宋文壇上的大腕之所以那麽推崇曾鞏,就是推崇這種新的文章風範、文章之美,這就是曾鞏之為曾鞏,並能夠立足於北宋文壇的主要原因。

曾鞏的文章端正、純凈、樸實,後代人之所以推崇他就是因為他有著非常純雅的儒學思想。那麽,曾鞏為什麽有這樣的思想,為什麽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毫無疑問,有什麽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麽樣的文章,而曾鞏的人格就是從這艱難的生活當中磨煉出來的。曾鞏是壹個大散文家,但他首先是壹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人,而且勇於承擔責任,實踐責任:他不僅為家庭謀生計,而且為弟弟妹妹們謀出路,沒有放松對他們的教育。

曾鞏的壹生比較簡單,從十幾歲開始念書,到三十九歲中科舉進士之前,壹直在家鄉半耕半讀,“宅”了二十壹年。後來出去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既沒有像歐陽修、王安石那樣參與或經歷過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沒有像韓愈、蘇軾那樣壹生都在驚濤駭浪中度過。他的生活閱歷不很豐富,也比較簡單,所以,逐漸養成沈靜內斂的個性。

在家“宅”的這二十壹年,其實是壹種戲稱,並不準確。確切地說,是為了壹大家子的艱難生計,在家中整整苦讀了二十壹年,在這期間,種種的困難與坎坷,壓得曾鞏喘不過氣來:曾鞏八歲母親去世,從十四五歲開始,跟隨父親曾易占在任官之地讀書;十八歲那年,父親失去官職,他們返回家鄉南豐,自此,曾鞏開始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這個生活重擔究竟有多重?曾鞏家裏上有八九十歲的老祖母,五六十歲的父親,有繼母,還有壹位兄長,下有四個弟弟,九個妹妹,而曾鞏的父親和兄長都不是善於治家之人。全家幾十口人的穿衣吃飯問題就靠曾鞏了。他的繼母主持家務,曾鞏在外謀求生計。他有壹首《讀書》詩,記述他謀生的艱難 :“……荏苒歲雲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壹身如飛雲,遇風任飄揚。山川浩無涯,險怪靡不嘗。落日號虎豹,吾未停車箱。波濤動蛟龍,吾方進舟航。……”

可是,事實的另壹面確實這樣的:宋仁宗嘉佑二年,在曾鞏以39歲高齡考中進士的同時,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埠,妹夫王咎、王彥深也同科考中了進士,壹門六人同科進士;接下來的十年裏弟弟曾宰、妹夫關景暉、兄長的兒子曾燁、弟弟曾肇也先後都考中進士。十年之間,曾氏家中先後有詩人考中進士。不得不說,曾鞏是這個奇跡的創造者。

那麽,曾鞏是如何在如此艱難的生活中,克服困難,堅持讀書,堅持學習,壹步壹步帶領兄弟們走上科舉成功之路呢?

第壹,艱難的情況下,曾鞏堅持讀書,堅持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卻不以為意!三十五歲時與兄長壹起考試,又雙雙落榜,回到家鄉備受同鄉人冷嘲熱諷:這麽窮的家庭,飯都快吃不上了,成天還想要成龍成鳳!但曾鞏對此的態度卻是“南豐不以介意,力教諸弟不怠。”

第二,曾鞏才氣頗高,壹直頗受歐陽修等諸多大文豪們的賞識。因此,曾鞏雖則在現實面前感到痛苦,但是能夠獲得歐陽修等人的賞識與器重,這對他來說比什麽都重要。要知道,巨大的痛苦對於獨有大誌,意誌頑強的人來說,也是壹種力量。

相對於曾鞏的鄉人,這些人完全屬於另外壹個世界,另外壹種境界。所以,這二十壹年,曾鞏邊養家糊口邊刻苦攻讀不墜青雲之誌,就是因為他身在南豐而心在另壹個世界。

第三,始終保持端正、健康的態度。二十四歲那年考試不中,歐陽修替他感到不值,寫信安慰;但曾鞏本人卻連壹句抱怨的話都沒有,沒有非議考中的考生,沒有怪罪科舉主管部門,只是告訴歐陽修自己要回家去了,繼續增廣學問,固守誌向,以備來年再考。

我想,對於壹個人來說,遇到挫折失敗是常有的事情,關鍵是不要從社會和他人的身上找問題,而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曾鞏的文章寫得很純凈、很端正,這固然與他的儒家思想修養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學習、工作、交友的過程中,始終能夠保持壹個端正的健康的態度。什麽事端正的、健康的態度?就是對社會、對他人盡可能保持理解的態度。壹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壹點,那麽,社會、人群乃至整個世界在他的眼中,都會變得更有光彩,更有希望,也更有前途。壹個隊世界充滿期待與希望的人,他自己的前途也必將充滿光彩。這樣的人,擁有的知識越多,心靈就越豐富、越美好、越開放,曾鞏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在唐宋八大家裏,曾鞏的個性不如韓愈鮮明,出身不如柳宗元顯赫,做官不如王安石位高,才華不如蘇軾出眾,影響力也不如蘇洵、蘇轍,但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對曾鞏推崇備至,評價甚高,憑什麽?憑的就是曾鞏自己的真本事——仁厚的品質,篤實的道德、純正的文章,還有勤懇持家、樸實耕耘的壹顆誠心。

讀完曾鞏,不覺感到:壹個普通人,要想做成壹件事,就得靜下心來,持之以恒地做這件事情,慢慢地也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