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宗明義,直接點題。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直接點明題旨或表達情感。
(2)曲筆入題,造成懸念。詩歌開頭先來壹個開端,不直接觸到本題,這樣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讀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麽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
(3)照應:這是篇章前後某點內容的銜接,又叫呼應。前面交代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面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代。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如“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裏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4)伏筆:即在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作品內部聯系、逆轉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
(5)卒章顯誌: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誌或情懷,點明主旨。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奔放,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心誌。《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要實現理想的豁達。
(6)畫龍點睛:詩歌末尾點明主旨、亮明觀點,讓讀者豁然開朗。
(7)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8)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9)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