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準備出山的詩句

準備出山的詩句

1. 關於出山的詩句

關於出山的詩句 1.哪句詩句描寫出山源翠綠,杜鵑啼鳴,細雨如煙

翁卷《鄉村四月》"綠遍山源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野白滿川,

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野白滿川,

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1、2句)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壹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田了。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壹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壹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壹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壹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壹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後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餵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後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後蠶桑,有人則只忙於其中的壹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於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壹些,舒緩壹些,為的是在人們壹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壹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壹的畫面。

2.有關山的名句註出山名、作者、詩名

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2、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3、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6、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7、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8、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9、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10、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11、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12、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13、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14、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15、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 16、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17、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18、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9、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 《鹹陽城東樓> 20、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3.借山勢襯出山的奇險的詩句是什麽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壹隊;可"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押。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

註釋

1.天門山: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與和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遠遠望去這兩座山夾著長江,就像壹座天然的門戶,所以合稱為天門山。《元和郡縣誌》卷二八江南道宣州當塗縣:"博望山,在縣西三十五裏,與和州對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陽縣南七十裏。兩山相望如門,俗謂之天門山"。《方輿勝覽》卷壹五太平洲當塗:"天門山,東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詩'天門中斷……'"。

2.楚江:長江流經戰國時楚國的壹段,李白稱其為為楚江。李白《天門山銘》:"梁山、博望關扃楚濱,夾據洪流,寔為吳津"。

3.至此回:壹作直北回。長江流至當塗分為東西兩脈,西脈流經梁山下,直赴東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為轉折意。

4.出:拔地而起,突兀出來。

翻譯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壹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4.望天門山()顯示出山的雄奇,從詩句中的( )看出詩人不是站在岸上

第壹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壹個整體,阻擋著洶湧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壹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壹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如果說上壹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湧,那麽這壹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壹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裏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這兩句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壹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壹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壹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壹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於看見了妳. 由於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壹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壹句更是神來之筆,壹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5.關於山的詩詞

斤竹澗 南北朝· 謝靈運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蘋萍泛溶深,菇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樹摘葉卷。

想見山中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壹悟得所遣。 雁山 南宋·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間。

浮名奪我林泉趣,不及山僧壹昧閑。 凈名寺 南宋·王十朋 凈名卻見老維摩,道眼相逢語不多。

待我衣冠掛神武,杖藜來此老巖阿。 天柱峰 南宋·王十朋 女媧石爛苦難修,四海鹹懷杞國憂。

誰識山中真柱石,擎天功業勝伊周。 丹芳嶺 南宋·王十朋 攜手丹梯語話長,不知身到碧雲鄉。

行人相見如相識,贈得巖花十裏香。 題靈峰寺三絕 南宋·王十朋 (壹) 家在梅溪水竹間,穿雲蠟屐可曾閑。

雁山新入春遊眼,卻笑平生未見山。 (二)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應笑玉簫峰下客,馬蹄長踐利名人。 (三)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

明朝杖屐丹邱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梅雨瀑 南宋·王十朋 靈源東接雁池遙,裂石崩崖下九宵。

雲斷青天倚長劍,月明泉室掛生綃。 江聲雨勢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饒。

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來赴石梁招。 石夫人 南宋·王十朋 婷婷獨立望天津,四畔無家石作鄰。

螺髻不梳千載曉,蛾眉空掃萬年春。 雪為鉛粉憑風傅,霞作胭脂杖日勻。

莫道巖前無寶鑒,壹輪明月照夫人。 答周邠寄雁山圖二首 宋·蘇軾 (壹) 指點先憑采藥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陜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看山分,已覺溫臺落手中。 (二) 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東海獨來看日出,石橋先去踏長虹。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攜手醉郫筒。 白雲院 湯顯祖 飄搖白石梯,試躡蒼龍背。

風雨隱寒巖,孤清白雲內。 大龍湫 湯顯祖 坐看青華水,長飛白玉煙。

洞簫吹不去,風雨落前川。 大龍湫 清·袁枚 龍湫山高勢絕天,壹線瀑走兜羅棉,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 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初疑天孫工織素,雷梭拋擲銀河邊; 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誰知乃是風水相搖蕩,波回瀾轉冰綃連。

分明合並忽分散,業以墜下還遷延。 有時軟舞工作態,如讓如慢如盤旋; 有時日光來照耀,非青非紅五色宣。

夜明簾獻九公主,諸天花散維摩肩。 玉塵萬斛橘叟睹,明珠九曲桑女穿。

到此都難作比擬,讓他獨占宇宙奇觀便。 更怪人立百步外,忽然滿面噴寒泉。

及至逼近龍湫側,轉復發燥神悠然。 直是山靈有意作遊戲,教我亦復無處窮真銓。

天臺之瀑何狂顛,雁山之瀑何嬋嫣; 石門之瀑何宣闐,雁山之瀑何靜妍。 化工事事無復筆,壹瀑布爾形萬千。

要知地位孤高依傍少,水亦變化如飛仙。 送惠崇上人歸雁山 明·章綸 面壁多年住雁山,飛空壹錫到龍灣。

石頭來處何曾滑,松頂摩時卻有還。 世界十方竿百尺,雲霞壹塢屋三間。

也知執意堅貞好,清凈家風只自閑。 過丹方嶺 明·章綸 千古丹方嶺,遊人去復來。

霜楓紅似錦,春樹碧於苔。 幽鳥逢人語,寒花待日開。

風光還復舊,正遇壹陽回。

6.描寫山的詩句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