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語文課中需要哪些信息技術環境軟硬件

語文課中需要哪些信息技術環境軟硬件

新課標要求下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

摘 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對語文教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改革。信息技術是實施新課標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體研究信息技術的應用模式。

引 言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壹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並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在新課標要求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和實踐中,人們對如何貫徹新課標精神,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有著壹些困惑和不同的見解,也存在著認識上的壹些誤區。有人認為搞信息技術就要強調搞硬件建設、課件制作;做課件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達到圖文並茂、形象生動的效果——其實,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我們要研究,有必要在思想觀念上形成壹定的***識。在達成壹定***識的基礎上,對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需求進行分析,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模式和課件的設計制作進行歸納、總結和分類,進而明確新課標要求下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整合的方向和方法。

我想,我們應該在下列問題上探討研究,形成壹定的***識: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會有哪些特點?信息技術條件下如何組織課程資源、如何實施教學活動?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到底有哪些優勢、如何在教學過程 中全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課件應做成什麽樣子、做課件是不是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

壹、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對語文教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改革,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呈現出以下特點:

1. 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註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2. 註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3. 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4. 強調語文基本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5. 註重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註重實際運用和綜合性學習;

6. 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課程面向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

7. 強調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8. 重視漢語言文字特點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

9. 註重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培養;

10.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1. 強調多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的拓寬、跨學科學習、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

12. 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13. 強調師生在語文教學過程 中的平等對話。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

實施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如下問題:如何開發課程資源?如何改進教學手段,組織引導好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學習?如何處理好語文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如何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毫無疑問,信息技術將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力工具,這也就是。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是全面的、系統的。這表現在信息技術在課程資源開發、教學手段的變革、學習方式和方法的改進等各個環節的全面系統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如數字化編輯、數據庫管理、檢索)、教學內容的呈現(如多媒體的應用)、知識間關聯(超連接和關聯技術的應用)、教壹、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興趣是能力的源泉”,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深入挖掘教材中審美因素,運用音樂、動畫、制成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描述意趣橫生的人物、場景創設壹種審美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師、學生間的交流(如網絡工具平臺的應用)等多方面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的全面系統的應用。

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外國詩四首·籬笆那邊》為教學內容作了壹節研究課,對這個課題進行了壹點初步思考和探索。

《外國詩四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華茲華斯的《孤獨的收割人》、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和狄金森的《籬笆那邊》。本課教學***兩課時。這節研究課是第二課時。

第壹課時布置了學習要求,讓不同組的學生在校園網絡環境下利用“清華同方高中語文素材庫”中《外國詩四首》壹課的各種資料(誦讀錄音、作家及背景介紹、文本分析、詩人其他詩作選、有關評介、詩歌不同譯本對照比較等)分別重點自學《致大海》、《孤獨的收割人》和《我願意是急流》,把學習成果和體會集中起來,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課件。

(即這節研究課)大致分為三個環節。

1.自學成果展示。每個學習小組推舉壹位學生代表,展示Powerpoint演示課件,介紹自學成果。

2.誦讀與精讀。反復誦讀詩歌《籬笆那邊》,利用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討論這首詩歌的語言和意蘊。

3.練習反饋。根據要求創作壹首小詩,以回貼的方式,發表在素材庫討論區內。學生在討論區內發表作業 後,教師和其他同學馬上可以瀏覽、發表評論,也可在課後繼續瀏覽和評論。

三、兩點探索

(壹)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包括幻燈、投影、音像、計算機課件、網絡等多種技術手段。現在,使用計算機課件已經成為很多語文課堂普遍采用的壹種手段。目前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課件通常是演示型課件。這種課件比起傳統的口授、板書更加直觀、豐富、生動、形象,但如果將它作為語文課堂上唯壹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恐怕還是會有相當的局限性。演示型課件通常用來提示、呈現相關教學內容,主要適於作為教師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在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練習交流等教學環節中很難充分發揮作用。而且,如果每次都把整堂課的所有內容通通用壹個課件固定下來,恐怕很難適應教學實際的需要。

因此,在《外國詩四首》的教學過程 中,我嘗試著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第壹課時安排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和“素材庫”的優勢進行預習、自學,壹方面大大擴展了學生閱讀、學習的範圍,另壹方面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進行自主選擇性學習。從第二節課學生的課堂發言看,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達到了壹定深度,體現了壹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課時,在自學成果展示環節中,學生利用自制的Powerpoint演示課件展示自學成果,形式新穎、活潑,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Powerpoint演示課件輔助發言,比單純的口述更加直觀、生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發言的質量。

在《籬笆那邊》的誦讀與精讀環節中,我采用了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提供的壹個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使用這個課件的目的十分明確——為學生的課堂討論提供壹個支撐平臺。這個課件除了幾張與詩句相配的簡單的背景圖片外,就是原詩文字的呈現和壹些可以隨時打開或關閉的基本的提示語,以及可隨時記錄學生發言要點和展示教師預先存儲的教學提示的電子黑板。簡單的、充滿童趣的背景圖片與詩歌文字內容相配,詩句中的重點詞語以醒目鮮艷的顏色標示,壹方面改變了傳統課本白紙黑字的單調枯燥,更好的調動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加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另壹方面,始終引導學生將註意重心放在文本本身上,不用過多的教師自己的觀點擠占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參與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始終在利用課件引導、激發學生,學生的誦讀、討論投入而熱烈,興奮點壹直都在詩歌的語言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上。

在練習反饋環節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得到當堂落實、檢測、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通過回貼的方式在討論區內發表作業 ,實際上是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即時發表自己作品、與他人交流討論的機會,比起傳統課堂上的學生舉手、教師點名式的發言,更加全面而有效。

在課堂的每個環節中使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目的是壹致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特點,讓學生始終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二)改變傳統媒體單向結構,實現語文課堂多元選擇。

很多教師自制的多媒體課件雖然遠比傳統的紙質媒體豐富、生動,但采用的依然是傳統媒體的單向線性組織結構,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順序都是按照教師課前的設計安排定的,不但學生無法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認知順序來選擇學習的重點和路徑,就連教師自己在課堂上也無法再進行更改或增加、省略其中的任何壹個步驟。這樣無疑是不利於個性化教學,更不適合多變的課堂教學實際的。

因此,在這節研究課上,我選用了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這個課件的最大特點就是,它采用了超文本結構組織教學信息。超文本是壹種非線性的信息結構,它可以在每壹個節點處提供多個不同選擇。

例如,在討論《籬笆那邊》這首詩歌時,每個學生最有感觸、印象最深的詩句是不同的,發言時涉及到的詩句自然也不相同,教師不可能預知並按照詩句原有的順序來安排他們發言討論的順序。這樣,就需要能夠根據學生發言的實際情況隨時對課件進行選擇展示或關閉。而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就提供了這樣壹種可能。這個課件完全不是演示型課件,可根據討論情況,任意調取任何詩句;所給的提示,也是開關隨意,可根據教學情況決定用或不用。同時,這個課件中還配備了電子黑板,可隨時記錄學生發言的要點,也可以展示教師預先存儲的教學提示。

這樣壹種超文本結構實質上是將系統流程的控制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任務需求和學習風格來選擇使用信息、自主確定學習路徑和認知環境。因此,對完成多層次、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學習目標十分有利。在這節課上,學生在討論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個性都遠遠超越了壹般演示課件引導的課堂討論中的表現。

四、兩點思考

(壹)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突破傳統課堂的交流局限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站在講臺上,面對數十名學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通常是單壹渠道,輻射範圍極其有限,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另外,語文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的局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覆蓋面積極其有限,師生之間很難實現課堂以外的即時輔導、教學互動。

而網絡教學環境則能夠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壹個新的平臺。學生論壇在優化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即時交互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節研究課的最後壹個環節,我將練習題目發布在清華同方素材庫的BBS電子公告板上,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創作以回帖的形式發表在討論區內,也可以針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評論。這樣,每個人的創作和評論都會被立即公布,教師和所有參與討論的同學都能即時看到,並可以做出相應的反饋。

由於這個學習過程是由每個學生主動參與並發布獨立創作與評論,而且都是在教師監控下進行的,這樣,就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又保證了每個學生的創作和評論都能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防止偏離學習主題。因此,這是學習效率極高,又是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極為有利的壹種課堂討論反饋方式。

同時,學生的創作、討論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論壇中,使得這項學習活動得以延伸到課堂45分鐘之外。學生回家之後,只要登陸校園網站,就可以隨時繼續發表作品和進行評論。這樣,大大拓展了這節課的時間、空間。在這節研究課之後,學生在論壇上發表作品、展開討論的活動壹直持續了兩個多月,累計創作詩歌近兩百首。這節課的收獲,顯然大大的豐厚於傳統課堂模式下的研究課。

但是,對於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使語文教學真正打破課堂“45分鐘”、“壹間教室”的局限,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這節研究課的探索還極其有限。這也是我今後將要繼續思考和努力探索的。

(二)何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學生的課堂參與條件

語文課堂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必然要依賴相關的硬件環境。目前,利用信息技術上語文課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壹臺教師控制的電腦加上投影設備,或者校園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教室。在網絡教室中,學生每人壹臺計算機,教師可以利用控制系統,根據課堂需要將學生的電腦在教師操作系統和學生操作系統中自由切換,能夠更好的實現學生的即時參與。

但目前很多學校的網絡教室都是將電腦顯示器放在學生面前的課桌中央,壹排排高高的顯示器阻擋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阻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氛圍反而不如傳統教室中師生之間的那樣親密無間。這節研究課也存在這個問題。如何更好的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學生的課堂參與條件,需要在今後繼續探索。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是實現教育現代化重要課題。在這個領域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的探討。我相信,對這個課題探討的繼續深入,必將引領我們進入壹個全新的教學領域。

五、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由於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學習方式的變革,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學的課程資源提出了新的需求,這就需要課堂內外多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毫無疑問,信息技術是解決這壹問題的最有力的工具,這種作用體現在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管理和利用等多個層面上:

1. 通過互聯網和專業教育教學資源庫發掘、整合各種課程資源

各類門戶網站和專業教育教學網站及資源庫中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文獻、論文、圖書、圖形圖像、音視頻等資源,這些資源涵蓋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科技發明等多項內容,涉及政治 、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能夠為新課標下的教學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

這些資源要轉變成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語文教學課程資源,還需要進壹步整合,進而使其能夠滿足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性差異的要求。整合的過程就是使之成為分層次(面對不同學生)、有體系(便於開展學習活動)的資源。這需要對資源進行篩選、歸納、總結、對比、分析形成我們的二次或三次文獻,這也就是資源的深度加工。

2. 通過計算機數據庫管系統管理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日益豐富,對資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管理方法已不可能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進行管理。因此,我們必須實現課程資源的數字化管理,把經過數字化的資源存貯在計算機或服務器上,使用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管理,通過本地機或網絡實現資源的分類、查詢、檢索、瀏覽、使用和加工等功能和需求。

3. 發揮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各種優勢開發課件

課件是對壹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用於教育、教學的軟件(摘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範》)。

隨著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不斷探索,隨著學校硬件環境的建設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手段會在語文教學中全面得到應用,同時人們對語文課件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大,並將對課件提出***享性、交互性等需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需求,我們可開發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課件。但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課件,我們都應考慮到課件的科學性、教育性、實用性和藝術性。這要求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對課件的功能需求和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面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課件應具備以下特點:

(1)網絡化

信息時代是資源***享的時代,根據資源***享和信息傳輸的特點,課件不宜過大,應實現課件設計的最優化,最好是設計成網絡課件,使他人能通過網絡很便捷地使用課件。

網絡化還包含另壹個含義,就是課件知識結構和呈現方式的網絡化,比如導航或欄目的網狀設計、知識間的關聯等。

(2)通用性(工具化)

要實現課件的***享性,課件設計就不能太具有個性化而應該具有通用性,強調課件的工具作用,強調課件對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 的支持。課件的通用性與教學的個性化並不矛盾,正因為有了課件資源的通用性,才更有利於教師組織個性化的教學。

(3)交互性

要重視課件的交互性,強調人機交互、突出學生的參與,強調人人交互,要使學生在不同時空範圍內能夠通過課件進行有效的知識的吸收和及時的協作學習。課件的交互性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技術基礎;還有就是充分發揮網絡交互的功能,比如BBS、聊天室就是學生探討問題,合作學習的理想場所,它是學科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網絡平臺的有機結合。

(4)可積性

壹種課件的設計方案,體現壹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並不壹定放之四海而皆準,同樣,壹種課件在不同時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別的。如何保留壹個課件的有效部分進行簡單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對課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要註意開放性,可重組性。模塊型課件、基於資源庫的課件逐漸被大多數課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積木玩具,可任意拼裝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要自行加入或減少相應內容,有所取舍地為教學服務。

(5)智能化

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術、數據邏輯運算技術等都可以應用到課件中,從而制作出具有智能化的教學軟件,比如:智能答疑系統、智能組卷系統、智能評分系統、智能導學系統等。

(6)個性化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們的課件就應從設計上、知識內容的選擇和呈現上、使用和功能上滿足這種要求。需要強調的是,課件的個性化與通用性並不矛盾,課件具有了個性化才會更具通用性。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的課程標準的貫徹實施,我們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探索將是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廣大的壹線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相信在大家***同的參與和探索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會結出壹個又壹個的碩果!

參考文獻

[1]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2]何克抗 《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 《中小學電教》 2001年第1期

[3]吳柳 《信息化社會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向》 《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4]黃埔全 《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法》 《課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