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中的“漁翁”形象通常表達的情感

詩中的“漁翁”形象通常表達的情感

作為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漁翁通常代表著兩種感情。其壹,表達了作者清高孤傲的節操;其二,則是表達了作者對悠閑自得,無拘無束的生活的向往。而有時候往往這兩種感情摻雜在壹起,我們很難明確地區分出作者到底偏向於哪種更多些。不過無論如何,大都不出乎此二者。

前壹種,毫無疑問,當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代表。而第二種,舉例子如下:

雜歌謠辭·漁父歌 (第三首)

張誌和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裏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菇飯蒓羹亦***餐。楓葉落,荻花幹,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掘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壹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壹。大約作於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壹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壹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壹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壹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壹葉小舟,壹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壹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壹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壹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壹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壹條小船,壹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壹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麽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壹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壹個“絕”和壹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壹般化的動態,壹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沈默,形成壹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沈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壹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壹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壹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壹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壹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裏,籠罩壹切、包羅壹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壹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壹起,這就給人以壹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裏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壹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壹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壹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壹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壹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壹在壹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另舉壹例: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壹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此篇作於永州。作者所寫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記》,於寄情山水的同時,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憤。同樣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詩中也是存在的。此詩首句的“西巖”即指《始得西山宴遊記》的西山,而詩中那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則含有幾分自況的意味。主人公獨來獨往,突現出壹種孤芳自賞的情緒,“不見人”、“回看天際”等語,又都流露出幾分孤寂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