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希臘的詩句 1.求古希臘的詩
品達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合唱琴歌的最著名的作者是職業詩人品達(公元前522?~442年)。
當時,希臘盛行體育競技,競技活動又和敬神的節日結合在壹起,品達在詩中歌頌奧林匹克運動會及其他泛希臘運動會上的競技勝利者和他們的城邦。他寫過十七卷詩,只傳下四卷。
他的詩裏有泛希臘愛國熱情和道德教誨;他歌頌希臘人在薩拉米之役(公元前480年)中獲得勝利;他認為人死後的歸宿取決於他們在世時的行為。他的詩風格莊重,詞藻華麗,形式完美。
品達的合唱歌對後世歐洲文學有很大影響,在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時期被認為是“崇高的頌歌”的典範。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詩人品達 (或譯品達羅斯,希臘語:Π。
2.贊美希臘的詩句
古代埃及盛行圖騰崇拜,即對某種動物崇拜。
各地都有地方神。中央法老政權強化以後,在埃及興起了統壹的對太陽神的崇拜,太陽神賴(古埃及人對太陽神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如“賴”,“拉”,“阿孟”,“阿芒”,“普塔”等,因時期而異。
這些稱呼有時也指創造天地萬物之神。太陽神的譯音也不統壹,如“阿吞”, “阿頓”,“阿登”,“阿通”等。)
被奉為最高神。中王國時期《阿通太陽神頌詩》是古代頌歌中的名篇。
這些頌歌是法老埃赫那通時期宣布太陽神是國家崇拜的唯壹最高之神時寫成的,其中的壹首寫道: 他創造出世界上所有的壹切, 從他的眼裏出來了人類, 從他的嘴裏出現了諸神, 為牛群,他創造了青草, 為人類,他創造了果樹。 他把生命賦予河中的遊魚, 以及空中的飛鳥, 他給蛋殼中的小雞以呼吸, 還保存了蟲卵的生命。
………… 把太陽神作為萬神之王,作為萬物的創造者來崇拜和歌頌,實際上是對人間的法老的絕對權力的神化。事實上,法老正是被看作是太陽神之子的。
這是古埃及人的壹種君權神授的思想。這裏還可以看出文學是怎樣和古埃及的宗教祭祀活動聯系在壹起的。
它熱烈地贊頌使大地產生生命的太陽神的偉大力量,代表了古代埃及宗教詩方面的成就。通過它使我們了解到,古代埃及人所以崇拜太陽,正是因為太陽的光芒普照人類,給萬物帶來生機。
是太陽神即阿頓神主宰了壹切,由阿頓神進而產生了阿頓教,對阿頓教的信仰顯然是向壹神教的方向發展(埃及考古學家艾哈邁德·費克裏教授認為,偉大的阿頓頌詩對古代希伯來文學肯定有影響,特別是與《舊約 ·詩篇》第壹○四篇對照,兩者非常相象。這首頌詩以及其他文學作品,西亞的人是非常愛好的。)
贊頌尼羅河歷來是埃及文學的重要主題之壹,在古埃及就不乏這方面的名篇。古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人對此更有親切的感受,他們對尼羅河充滿了熱愛與崇敬之情。
他們編成長詩,用誇張的詞句贊頌它,其中有壹節說:“呵!尼羅河,我稱贊妳,妳從大地湧流而出,養活著埃及……壹旦妳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古代埃及有名的尼羅河頌詩首推拉美西斯二世之子麥爾納普塔(又譯美楞普塔)時期的《尼羅河頌》。
據埃及學者推論,該詩約為公元前十三世紀的作品。《尼羅河頌》***十四節,下面是它的第壹節: 尼羅河頌 萬歲,尼羅河! 妳在這大地上出現, 平安地到來,給埃及以生命: 阿孟神啊,妳將黑夜引導到白天, 妳的引導使人高興! 繁殖拉(拉是太陽之神,被認為是很愛花的。)
神所創造的花園, 給壹切動物以生命; 不歇地灌溉著大地, 從天堂降下的行程(尼羅河神跨在天上,他的行程和在地上的河相同。), 食物的愛惜者,五谷的賜予者, 普塔(普塔是創造埃及之神,宇宙的建築師。)
神啊,妳給家家戶戶 帶來了光明! 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兩岸土地肥沃,宜於耕種,開發很早。古埃及輝煌的文化藝術的發展,是與尼羅河兩岸的開發、農耕的發展分不開的。
尼羅河是埃及文明的搖籃,人們和它關系密切,向它謳歌禮贊,用美好的詞句凝成絢麗的詩章,是很自然的。 早在古王國時期,法老陵墓中就已經有了關於死後世界的種種符箓。
在中王國時期,宗教符箓種類增多,而且連中等居民階層也在死者棺中放入符箓。新王國時期便產生了《死者之書》(壹譯《亡靈書》),它是寫在長卷紙草上的各種咒文、禱文、頌歌等的匯集。
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要先經歷壹段冥國的生活,在那裏通過諸門的考驗以後,才能獲得再生的機會。貴人死後用香料塗抹屍體,制成木乃伊,用麻布包好放在石棺裏,還要放進供死者閱讀的書。
這類書有三種:《死者之書》,《下界書》和《諸門書》。它實際就是死者去冥國的旅行指南,保護亡靈在冥國中生活幸福,避免各種困厄,順利地應付審判,平安地到達“真理的殿堂”,可以在五谷豐登,涼風習習的上界與神同往;倘若得到機會,也可以和大神奧西裏斯(壹個具有全埃及意義的神,最初是植物與水之神,人們從植物每年生長中得出奧西裏斯死而復活的觀念,又把他奉為死者之神。)
壹樣地再生。 《死者之書》包羅了古埃及人的思想信仰及其各種細節。
從中也可以看到古埃及人酷愛生命、向往歡樂的生活;古埃及人的神學、他們的聖典以及關於來世的概念。這壹切都基於壹種樸素的信念:以永久地活著的形象來表明永恒的生命。
《死者之書》無疑為我們了解古埃及人對生命的想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顯然,在奴隸制社會,絕大多數窮人和奴隸是無力來購置這種《死者之書》的。
這本書實際是奴隸主企圖把生前的富貴榮華延續到身後世界這壹思想的反映。 《死者之書》由二十七篇組成,每篇長短不壹,各有題目,下面是第壹篇開頭的幾個小節: 死人起來,向太陽唱壹篇禮贊 禮贊妳,啊拉,向著妳的驚人的上升! 妳上升,妳照耀!諸天向壹旁滾動! 妳是眾神之王,妳是萬有之神, 我們由妳而來,在妳的中間受人敬奉。
妳的司祭們在黎明時出來; 以歡笑洗滌了心; 神聖的風帶著樂音,吹過了妳黃金的琴弦。 在日落時分,他們擁抱了妳,猶如每壹片雲 從妳的翅膀上,閃現著反照。
3.關於殘缺的詩句
像中國的圓明園壹樣,衛城也是斷壁殘垣,殘留的雕塑真跡大都同建築物連在壹起,這是因為“侵略者可以搬走雕塑,卻搬不走連著雕塑的柱子。”
在衛城,當然要看雅典娜勝利女神殿,也就是無翼勝利女神殿。傳說中,雅典市民為了讓勝利永駐,就將勝利女神的雙翼砍下,於是就成了無翼勝利女神。
這座神殿歷經興廢盛衰與戰火洗劫,17世紀英國人又拆走了許多浮雕,現在只剩下幾座11米高的圓柱。目前在大英博物館的“命運三女神”,就是英國人從衛城搬走的。
第二站:法國———巴黎盧浮宮 壹步跨越幾個世紀 孫院長推薦,法國巴黎盧浮宮是最值得去的壹個地方,因為它幾乎縮寫了歐洲雕塑的整個歷史。 在這裏,可以從古希臘的雕塑開始看起。
“維納斯”安靜地立於盧浮宮的石雕廳內,它當初是從海裏打撈出來的,原本是從古希臘運往別處的禮品,結果中途沈入大海,便成了今天“斷臂的維納斯”。 除了人人都要與之合影的“維納斯”外,無頭“勝利女神”也立於宮內。
在古希臘,很多神都是以人的面貌出現的,當年塑像多得令人難以想象。沐浴在地中海的陽光下,想象著人們當時的心態———健康、豁達,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塑通過人體得到表現,展現了人們對和諧、理性和優美的追求。
古希臘時期保留下來的雕塑不多,因此非常珍貴。 尤其讓中國人感興趣的是,廣場中央的玻璃金字塔,是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設計,這座“金字塔”為盧浮宮博物館,也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在這裏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去壹個展廳而要穿過其他幾個展廳,有時甚至要繞行七八百米。 孫院長開玩笑說:“在盧浮宮,可以壹步跨越幾個世紀。”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再到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交替時期的羅丹,人們可以用大半天時間,從現代返回過去,感受歷史所賦予的藝術精品。 第三站: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館 睜大眼睛欣賞珍品 按照時間的順序,從古希臘羅馬回來之後,我們應該去佛羅倫薩的米開朗基羅那裏了。
不過這種走法有點繞遠,最好的選擇就是從盧浮宮出來之後,直接去羅丹博物館,這樣雖然打亂了時間順序,卻省去了繞遠的麻煩。 著名的《思想者》就在羅丹博物館裏的前花園中,《吻》位於後花園,前後花園約有壹百多個雕塑,幾乎滿園都是,還有壹些是未完工的作品。
孫院長提醒,遊客參觀的時候壹定要睜大眼睛,因為羅丹的作品知名度很高,有些原作常常出國展出。如果原作出國,原地就放壹個仿制品,《沈思者》就有兩個仿制品,以免原作出國時原地光禿禿的不好看,而且遊客也會抗議。
第四站: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教堂 沈睡的頑石更幸福 去佛羅倫薩,壹定不要錯過美第奇家族教堂,那裏集中了米開朗基羅的很多作品,著名的《晝》《夜》《晨》《暮》雕像就安放在這裏。《暮》,表現的是壹名強壯的中年男子,他未能入睡,正處在壹種苦悶中發呆;《晨》是壹個體格結實得幾近男性化的女裸體,她剛從憂患不安中醒來;《晝》是壹個似乎未作完的男裸雕像,壹臉大胡子遮蓋了他的大半臉部,他好像突然驚醒,回首遠方,不知世間又發生了什麽,這尊雕像的背肌雕塑得極好;《夜》是四尊雕像中最富詩意的壹尊,她具有漂亮的裸體,然而她的右手抱頭,處在睡夢之中。
腳下的貓頭鷹象征黑夜降臨,在她枕後的面具,則象征噩夢纏身。 佛羅倫薩詩人喬凡尼·巴蒂斯塔·斯特羅茨見到《夜》後,寫下了壹首熱情的詩:“夜,為妳所看到嫵媚的睡著的夜,那是受天使點化過的壹塊活的石頭;她睡著,但她具有生命的火焰,只要叫她醒來——她將與妳說話。”
米開朗基羅讀後頗為傷感,他用另壹首詩作了酬答:“睡眠是甜蜜的,成為頑石更幸福;只要世上還有罪惡與恥辱,不見不聞,無知無覺,於我是最大的快樂;不要驚醒我啊!講得輕些。” 第五站:亨利·摩爾 突破傳統 求新求變 古希臘羅馬的雕塑有種人類童年時期的天真和陽光,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有種人性覺醒後的掙紮抗爭的痛苦,但都屬於古典藝術,依然強調著“美”。
而羅丹開始把“醜”的東西引入雕塑,出現了殘缺、破碎、不對稱、肌膚也不再光滑,可以說,羅丹壹邊結束了雕塑的古典主義時代,壹邊又成了現代主義雕塑的開山鼻祖。亨利·摩爾是繼羅丹之後,現代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他開始突破傳統,表現變形的人體和抽象的形體,強調雕塑與環境的關系。
亨利·摩爾的作品,幾乎在歐洲任何壹個國家都可以找到,只要妳看到雕塑下有“moorehenry,1898—1986”的字樣,就可以確定了。比如在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的《斜倚像》(壹),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入口前的《斜倚像》(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親自跑過去看壹看,因為旅遊本來是不需要束縛的。
4.求希臘女祭祀致太陽神的古希臘語詩
致太陽神阿波羅:
起風的日子
我伸展了雙臂
懷著基督教徒對上帝的那份虔誠
祈求 那美麗而善良的風神
借我壹陣奇異的風——
送我去奧林匹斯山的太陽神殿
我要見我所深愛的王子——阿波羅!
哦——
我俊朗、高貴的太陽神阿波羅呀
千萬請您
請您千萬
不要再藐視喜人奉承的愛神
她會教唆頑皮搗蛋的兒子
戲弄妳我的心
哦——
我勇敢卻憂傷的少年阿波羅呀
千萬請您
請您千萬
不要再為那羞澀無愛的露珠仙子
撥動哀傷、纏綿的弦子
我的淚已為妳蜿蜒成不幹涸的旋律——
哦——
跟我壹樣癡情的王子阿波羅呀
千萬請您
請您千萬
不要守著桂樹的寒心
獨自深情地嘆息、等待
我的心需要妳深情而款款、款款而深情的目光來照亮——
啊——
我心中摯愛的神啊
我乞求您千萬別
別辜負了這顆為妳而癡的心
請您 千萬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