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題解
這首詩寫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壹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常常對武後朝的弊政提出批評意見,但不為武則天采納,他曾壹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接連受到打擊,心情非常苦悶。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緊急情況之下,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沒有被采納。隨後,陳子昂又向武則天進言,反把他降為軍曹。陳子昂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句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然”,悲傷淒涼的樣子。“涕下”,流眼淚。
評解
這首短詩,語言蒼勁奔放,極富感染力,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壹字描寫,而只抒發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壹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通篇都飽含了詩人想為國家盡壹份力的愛國情懷。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淩空壹筆,使抒情主人公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