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宋陳與義的古詩如下:
原文: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
譯文:
夜深了,淡淡的月光灑滿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銀河耿耿。請不要讓西風吹盡了沙沙作響的樹葉,我恐怕沒了它們,到哪裏去聆聽陣陣秋聲。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公元1113年(政和三年)進士及第,累遷太常博士。
紹興(1131—1162)年間,歷任兵部員外郎、遷中書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137年(紹興七年),拜參知政事,次年以疾卒,年四十九。
《宋史》有傳。長於詩,創簡齋體。方回認為陳與義繼黃庭堅、陳師道之後,並為“江西詩派”之三宗。有《簡齋集》十卷,《無住詞》壹卷。
作品鑒賞:
詩句賞析:
陳與義這首《秋夜》詩的前兩句,也是把幾般景色組合在壹起,在內容上沒有創新,在造句上很見工巧。如“白露洗空”著壹“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繪出來,道前人所未道。
同時,露在半夜後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與“三更”、“河漢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見詩人觀察得很細致。
秋天是肅殺的季節,宋玉的《九辯》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後,列舉了種種秋天帶給人的悲傷。從此,悲秋成為文人詩文創作的永恒主題之壹,而蕭瑟秋聲,就成為悲秋的媒介。
主題:
中國古代詩歌,常常通過故意違反常情的豁達語來達到更深層次抒情的目的,如這首詩,明明是悲秋,陣陣淒涼秋聲擾得他不能入睡,卻正話反說,把不堪寫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
這樣寫法,常見不鮮,如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雲:“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也是有意斡旋,寄托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