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簡短宜春的詩句

關於簡短宜春的詩句

1.關於宜春的詩句

《蕃丙午冬分宜見公度簿公尊兄已而邂逅於宜春》 年代: 宋 作者: 趙蕃 繚繞竹青沙白,緣情政可生愁。

寂寞雁秋猿冷,未妨相與成遊。 《和閻運使以詩見獎吏隱宜春郡詩》 年代: 宋 作者: 祖無擇 狂吟何足話風騷,和寡甘降郢唱高。

敢望與言同子夏,競推多可似山濤。九成豈後虞韶美,壹字終虛魯史褒。

自笑潢汙不盈尺,猶將學海去滔滔。 《送曾德邁歸寧宜春》 年代: 唐 作者: 曹鄴 湘東山水有清輝,袁水詞人得意歸。

幾府爭傳毛義檄,壹鄉看侍老萊衣。筵開灞岸臨清淺,路去藍關入翠微。

想到宜陽更無事,並將歡慶奉庭闈。 《朝中措·東風半夜度關山》 年代: 宋 作者: 範成大 東風半夜度關山。

和雪到闌幹。怪見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猶寒。

青絲菜甲,銀泥餅餌,隨分杯盤。已把宜春縷勝,更將長命題幡。

《別宜春赴舉》 年代: 唐 作者: 盧肇 秋天草木正蕭疏,西望秦關別舊居。筵上芳樽今日酒,篋中黃卷古人書。

辭鄉且伴銜蘆雁,入海終為戴角魚。長短九霄飛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虛。

《采桑子·宜春苑外樓堪倚》 年代: 宋 作者: 晏幾道 宜春苑外樓堪倚,雪意方濃。雁影冥濛,正***銀屏小景同。

可無人解相思處,昨夜東風。梅蕊應紅,知在誰家錦字中。

《訴衷情·秋風吹綻北池蓮》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秋風吹綻北池蓮。曙雲樓閣鮮。

畫堂今日嘉會,齊拜玉爐煙。斟美酒,祝芳筵。

奉觥船。宜春耐夏,多福莊嚴,富貴長年。

《己酉六月阻水於宜春道間楓樹》 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 去國二千裏,離家五十程。炎歊無計避,憂患以身更。

誤矣驂鸞句,傷哉舐犢情。何時拂衣去,藜藿保余生。

2.與宜春有關的名勝古跡的詩句和對聯

宜春是壹個文明古城,有關的介紹以及對聯解釋如下:

1、介紹

宜春有著2200余年的悠久歷史,境內有486處歷史文化遺址和54處名勝。袁州譙樓,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臺;樟樹吳城商代遺址,改寫了中國史學界“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靖安東周古墓,被譽為“200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壹是墓坑形制最特殊,二是出土的金飾物--金龍神徽體量最大,最精美,比四川成都的太陽神鳥還更大、三項“首次發現”(“壹坑多棺”葬俗、紡織品文物、保存相對完好的人體遺骸等三項屬於國內重要發現),填補了我國考古學的眾多空白。宜豐天寶古村,被譽為“江西第壹古村”,擁有保存完好的2.5公裏護城河、1.5公裏的古城墻遺址和江西最早的職業學校;高安畬山賈家古村,是江西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村;豐城厚板塘村,其古建築體現了江西土建築的最高水平。

2、對聯

袁家譙樓高;

宜春百姓幸。

3.關於宜春名勝古跡古詩和對聯

為您奉上壹則介紹,請參考:

宜春文化積澱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詩句贊美宜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壹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壹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

4.寫壹首按照憶江南格式的贊美宜春的詩

憶江南鄉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註釋

1. 諳:熟悉。

2.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3. 藍:藍草,壹種植物,它的葉子可以用來制作青色的顏料。

賞析

白居易先後做過杭州、蘇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以後,他寫了不少懷念舊遊的詩作。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三首《憶江南》,抒發了他對江南的贊美、憶念之情。這是其中的第壹首。

首句“江南好”,開門見山,實話實說。壹個“好”字,飽含著詩人深情的贊嘆。次句“風景舊曾諳”,撫今追昔,說明江南風景之美是當年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這壹句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句,具體描寫“舊曾諳”的江南春色:紅日東升,陽光燦爛,在朝陽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紅的鮮花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在滿地綠草的映襯下,顯得比藍草還要綠。詩人抓住了“江花”“江水”兩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對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讀者面前展現出壹幅風和日麗、花紅水碧、生氣盎然的江南春色圖。最妙的是“紅勝火”“綠如藍”六個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紅、水綠,又用異色映襯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為背景,顯得更加絢麗可愛。

結尾“能不憶江南”壹句用反問語氣,流露出強烈的贊嘆和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