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科學的古詩句帶意思

關於科學的古詩句帶意思

1.有關科學的詩句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科學知識:高山上的氣溫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來得晚.

《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科學知識:植物的腐殖質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科學知識:站得高,望得遠.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科學知識:野草的生命力很頑強.

宋.蘇軾

橫看成林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盧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2.關於科學思想的古詩句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3.關於科學的詩

化 石 吟

張 鋒

最早的魚兒怎麽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麽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怎麽沒有腿?

最早的樹兒怎麽不開花?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沈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壹壹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妳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壹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妳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壹本珍貴的密碼。

時光在妳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復原的恐龍、猛獁仿佛在引頸長吼,

重現的遠古林木多麽蔥蘢、幽雅,

啊,妳--令人嘆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萬 載的世界又重現,

沈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妳講的故事多麽令人神往、驚訝!

4.關於科技節的古詩

科協六大聚群英, 特邀參加喜心中。

多次出席代表會, 每次開會敘衷情。

形勢大好心激動, 華夏人氣倍昌盛。

中國加入WTO, 申奧圓滿獲成功。

日新月異北京城, 萬眾歡樂喜氣盈。

小平理論指方向, 科協六大乘東風。

三個代表作指導, 深入學習重應用。

科技人員跟黨走, 圍繞中心建新功。

增強活力轉職能, 辦事效率顯著增。

面向經濟常堅持, 兩手齊抓兩手硬。

學術交流更活躍, 金橋工程顯神通。

科學普及面更廣, 講比活動深基層。

組織季談獻計策, 團結協作豐內容。

智力開發率先行, 示範基地辦法靈。

展望未來路光明, 知識力量大無窮。

卡爾·薩根作榜樣, 科技高峰永攀登。

5.有哪些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古詩句

古詩詞與科學知識:1、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新月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3、月落烏啼霜滿天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上弦月4、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玉盤。

……………滿月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下弦月6、今宵灑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月末蛾眉月7、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 滿月8、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壹千河。 ……………赤道線速度和公轉9、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山地垂直氣候10、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對流層氣溫垂直變化。

6.古詩中的科學

兩岸猿聲啼不盡, 輕舟已過萬重山 。

說明的科學知識是船上的人以船為參照物是靜止的,以岸為參照物是運動的。 三國時期的著名詩人、文學家曹植,在壹首《待太子坐》中有這麽四句詩: 白日曜青春, 時雨靜飛塵。

寒冰辟炎景, 涼風飄我身。 這四句詩描寫雨後天晴的自然環境。

“曜”是照耀之意,這裏的“青春”是指可愛如春的青春大地;“時雨”就是及時而降的雨,“靜”是使之靜止、壓住的意思;“辟炎景”是說驅除了炎熱。詩的大意是:太陽發出白光,照耀著青春大地,及時的落雨壓住了飛揚的飄塵,寒氣驅走了炎熱,涼風徐徐吹到我身上。

飛塵是指飄浮在空氣中的灰塵,其顆粒直徑約在0.1~10微米之間。由於氣壓、溫度的不斷變化,特別是空氣中各種氣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撞擊,使這些灰塵顆粒能長期飄浮在空氣中。

壹般來說,在農村,每升空氣中約有8萬粒灰塵,在大城市則可達30萬粒,甚至多到70萬粒。所以,城市的空氣就顯得很汙濁。

雨後的天空,飛塵頓消,潔凈如洗,空氣格外清新。為什麽落雨可以靜飛塵呢?原來,下雨時大氣中的放電現象,將空氣中各種氣體分子進行了加工,有的分子失去電子,成為帶正電的離子,有的分子則得到電子,成為帶負電的離子。

地球是壹個帶有大量負電的巨大的帶電體,由於靜電感應,它能夠使每個下落的雨滴的底部帶正電而頂部帶上等量的負電. 對這樣壹個急速下落的雨滴來說,空中的正離子很難與它接近。這是因為,雨滴下部的正電荷要排斥正離子;而在雨滴上部,由於上升氣流的影響又把正離子吹開。

只有空中的負離子,才容易受到雨滴下部正電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因此,下落的雨滴往往帶上很多負電荷。

大家知道,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這樣,在雨滴下落過程中,通道附近的飛塵就被吸引到帶電雨滴上,正像帶電的橡膠棒吸引紙屑壹樣,於是飛塵隨著雨滴最後落到地面上。

假如妳在剛下雨時,把壹個幹凈的臉盆放到院子裏,過壹會再去看,臉盆底就沈澱了壹薄層沙土,它們是粘附在雨滴上,隨雨滴壹起落到盆中的。這就是古詩名句“時雨靜飛塵”中所包含的科學道理。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及其慎重,為了避免費長立幼引起宮廷政治鬥爭,最後還是把王位傳給了曹丕。

曹丕在位期間,曹植受到了排擠和政治上的壓制,最終無所作為的生活經歷以及思想、情緒的變化,也反映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但是,這首控訴哥哥迫害自己的詩歌,究竟是否出自曹植之手,還難以確定,曹植的文集中並沒有收錄這首詩。

《七步詩》最早見於《世說新語》。據載,曹丕做了皇帝後,想迫害曹植。

於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壹首與“兄弟”有關的詩,但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做不出來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七步詩》。

原詩是這樣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幾經流傳,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四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

作者采用比興手法,自比為豆,以萁豆相煎為比喻,壹“燃”壹“泣”,揭示了兄弟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殘酷迫害。萁,壹般古詩鑒賞書上是指豆莖,曬幹以後作柴禾。

事實上,豆是種子,包在果實豆莢中。種子在土壤中萌發,長出的植物體有根、莖、葉三種植物器官。

開花傳粉以後,結出果實豆莢,完成第壹個生命周期。在第壹個豆莢出現之時,植物體同時包括了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植物器官。

隨著最後壹個豆莢的成熟,植物體也逐漸變得枯黃,預示著收獲的季節來臨了。人們把豆苗連根拔起,采集豆莢,剝去果皮以後,得到豆,作為食物。

而植物體上的其它部分,則可以用來做柴禾。成熟早的豆莢,就在植物體上開裂,將種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莢則留在植株上。

因此,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古人所謂的“萁”,實際上指的是除去種子、花的整個植物體。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來“豆”和“萁”是同壹根上生長起來的,為何“萁”這麽著急得要迫害“豆”呢?表面上作者是職責“萁”實際上是壹語雙關,責問哥哥,為何要對壹母同胞的兄弟迫害得如此緊急。

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論曹植》壹文中,大膽推測這首詩非曹植所為。還做了壹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田中肥”,這樣兩全其美的事情,談不上“相煎”。

郭先生從科學角度,賦予豆萁新的含義。這種勇於突破前人的思維定勢,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詩中起興所用的“豆”與“萁”分別為豆科植物栽培的大豆(Giycine max L.Merrill)的種子和除去種子、花的整個植物體。按照種皮顏色,可以分為黃豆、青豆、黑豆和其它各色豆。

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iycinesoja Sied.et Zucc),起源於我國。古書上曾稱大豆為菽,如《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載。

19世紀後期傳入歐美各國,20世紀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國。 。

7.有關科學精神的詩句 2句

1.有誌者 事竟成。

2.無誌山壓頭,有誌人搬山。

3. 誌在頂峰的人,不在半坡留連。

4.理想是力量,意誌是力量,知識是力量。

5.沒有松柏性,難得雪中青。

6.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

7.決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壹半。

8.鷹飛高空雞守籠,兩者理想各不同。

9.鳥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誌飄洋過海,無誌寸步難行。

11.樹怕爛根,人怕無誌。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3.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4.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

15.好兒女誌在四方。

16.沒有意誌的人,壹切都感到困難;沒有頭腦的人,壹切都感到簡單。

17.人若無誌,純鐵無鋼。

18.沒有鐵鍁挖洞難,沒有誌氣進取難。

19.不怕知淺,就怕誌短。

20.不怕百戰失利,就怕灰心喪氣。

21.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22.決心攀登高峰的人,總能找到道路。(亞洲諺語)

23.沒有目標的生活,就象沒有舵的船。(英國諺語)

24.人無誌向,和迷途的盲人壹樣。(朝鮮諺語)

25.聰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業上,糊塗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阿拉伯諺語)

26.寧可折斷骨頭,不可背棄信念。(蒙古諺語)

27.通向崇高目標的道路,總是崎嶇艱難的。(朝鮮諺語)

28.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來。(日本諺語)

29.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頂比山高。(越南諺語)

二、意誌、幹勁、科學態度(二)

1.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練。

2.鐵要打,人要練。

3.老天不負勤苦人。

4.藝高人膽大。

5.身經百戰,渾身是膽。

6.鋼不壓不成材。

7.有苦幹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壹半。

8.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紅梅梅更紅。

9.不經風雨不成材,不經高溫不成鋼。

10.鐵是打出來的,馬是騎出來的。

11.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12.能力同肌肉壹樣,鍛煉才能生長。

13.好馬要是三年不騎,會比驢子還笨。

14.牡丹花好看,可沒有菊花耐寒。

15.不經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日本諺語)

8.能含有科學道理的古詩或者諺語(速求

不好意思`

先問壹下,

妳是只要含有科學原理的,還是什麽原理都可以..

因為比如樓上說的那三句,就基本上都是哲學原理..

好哈~

先幫妳解釋樓上那三句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道理:事物的現象不同於其本質.只看現象往往不 能正確認識它的本質.

2.驟雨易止,細雨纏綿.

道理:矛盾的相互轉化原理。

3.壹葉知秋.

道理:人的意識有預見性.可以通過壹定的跡象判斷未來的發展情況.

同樣的成語還有:見微知著.防患未然.等等.

再給妳說我剛才想到的~~

1.春江水暖鴨先知

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

同樣的詩句還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事實勝於雄辯”等

2.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道理:說明壹切客觀事物都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事物及其運動規律都是客觀的。

同樣的還有:揠苗助長,"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天行有常,不為饒存,不為桀亡"

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道理:說明同壹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同樣的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等

4.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道理:說明了物質在先、意識在後,沒有物質就不會產生反映物質的意識。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5.掩耳盜鈴

道理: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

同樣的還有:“畫餅充饑”、“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

6.有誌者,事竟成。

道理: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同樣的還有:“人定勝天”、“事在人為”等

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道理:說明物質的運動性原理。

同樣的還有:人兩次不能踏入同壹條河。

8.刻舟求劍。

道理: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

同樣的還有:守株待兔等。

9.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道理:體現了矛盾同壹性原理

10.對癥下藥。

道理:符合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同樣的還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壹把鑰匙開壹把鎖”等等

11.唇亡齒寒。

道理: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同樣的還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輔車相依”等等

12、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道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理:說明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14.水滴石穿。

道理: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即量的積累達到壹定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

同樣的還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鏤”等

1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道理: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

同樣的還有:“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

1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道理: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壹的原理。

17.熟能生巧。

道理:是說只有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即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暫時只有這麽多了

妳趕時間..先將就用著吧

`希望能幫到妳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