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耶胡達·阿米亥的詩歌人生

耶胡達·阿米亥的詩歌人生

1955年,阿米亥大學畢業,在耶路撒冷壹中學內謀得教職。同年,在開始詩歌創作六年之後,他出版了自己的首本詩集《現在及他日》(Now and in Other Days),其詩風讓人耳目壹新。《現在及他日》是以色列文學史上第壹代口語化的希伯來語詩歌,標誌著壹種全新風格的誕生 。

1956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危機,阿以之間再度開戰,史稱第二次中東戰爭,阿米亥又從軍上前線。

他這壹時期的詩歌表現出明顯的愛國主義,以及對新生的以色列國家的認同,詩中大量用典,包括聖經語匯,且廣涉猶太人的歷史。但他隨後的作品愈加簡潔,口語化的特色更為明顯,評論家指出,這明顯是受了英國詩風的影響。

1958年,阿米亥的第二部詩集《兩種分離的希望》(Two Hopes Apart)出版,從此奠定了他在以色列詩壇和作為“帕馬奇壹代”(指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有從軍經歷的作家)代表人物的地位。此時的阿米亥,在詩藝上的革命性姿態更為明顯,對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成了詩作的主體,那些傳統上被認為不宜入詩的語匯,如坦克、飛機、汽油,以及某些專業術語,都出現在他的詩中,並混以《聖經》的句式,或祈禱書的語氣,以及德國的抒情詩風和英國詩的現代主義。壹方面,他讓古老的希伯來語煥發了青春;另壹方面,又以自己的方式肢解和重構著古老的希伯來習語。他的詩完全是現代的。

阿米亥堅信,現代詩萬不可回避現代主題,但又不能完全脫離傳統。他以十足的個人化和口語化,與希伯來詩歌數千年來面對民族苦難時的集體聲音決裂。他第壹次用希伯來語唱出了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歌。

阿米亥十分多產,壹生寫有1000余首詩,出版了25本詩集,兩本小說和壹本短篇小說集。他不僅僅是詩人,還是小說家、劇作家、隨筆家,甚至兒童文學作家。

1962年,阿米亥發表了劇本《尼尼微之旅》(Journey to Nineveh),並陸續出版了數本小說,包括1963年的《非此時,非此地》(Not of This Time, Not of This Place),它以復雜的敘述結構,講述壹個猶太移民到以色列尋找身份的過程,被視作以色列後現代文學的先驅。此後,他先後出版了詩集《耶路撒冷》(Jerusalem,1967)和《詩集》(Poems,1969),受到評論界高度評價。

20世紀70-80年代是他詩藝和出版的高峰。1971年到1976年,他到了美國,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做訪問教授,其間,1973年10月阿以戰火再起,史稱贖罪日戰爭,他又壹次回國從軍。

1971年,他發表了第二部小說《野店》(Hotel in the Wilderness),並先後出版了《耶路撒冷和我自己的詩》(Poems of Jerusalem and of Myself,1973),《阿門》(Amen,1977)、《時間》(Time,1979)、《情詩》(Love Poems,1981)、《大寧靜:問與答》(The Great Tranquility: Questions and Answers,1983)、 《世界是屋及其他故事》(The World Is a Room and Other Stories,1984)、《妳本是人,仍要歸於人》(Of Man Thou Art, and Unto Man Shalt Thou Return,1985)、《耶路撒冷詩篇》(Poems of Jerusalem,1988),以及《甚至拳頭也曾是五指伸開的手掌》(Even a Fist Was Once an Open Palm with Fingers,1989)。

1982年,因為“在詩歌語言上的革命性變化”,阿米亥獲得了該國最高榮譽“以色列獎”(Israel Prize)。

他晚年的作品在形式上變得更為松散,主題亦不再那麽精確,甚至放棄了主題。1998年,他出版了生前的最後壹部詩集《開·閉·開》(Open Closed Open)。2000年9月22日,耶胡達·阿米亥因患癌不治,在耶路撒冷去世。

2007年4月,《開·閉·開》在中國出版,這是中國第三次出版阿米亥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