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大師《修行偈頌》
神秀是北宗禪的創始人。他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來清凈。只是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間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凈,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即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次領悟到佛理而成為佛。
神秀的詩偈,形象地濃縮了佛家修持過程的三個階段:戒、定、慧,這三個階段體現著佛教基本世界觀。
2.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水窮處」指的是什麽?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登山者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壹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時什麽也沒有,但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
3.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
這幾句詩有著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壹看就能明白。禪宗講究頓悟,這首詩在某種程度上也給未開悟者呈現了以手指月的姿勢。閑事,也即煩心之事。關鍵在於是否能在任何環境中都找到通往風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涼風,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風、花、雪、月這些在不同時刻都能象征著令人心境豁達之意的事物,便是開悟的人能夠保持淡定從容的綿綿無絕之力。說白了就是:若心境豁達,淡定從容,不為瑣事所擾,那每壹天每壹季都是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