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 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
靈澈戴著鬥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 這是壹首感情深沈的送別詩,也是壹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詩題《送靈澈上人》,詩也正是從“送”字寫意,繪景抒情。
靈澈,原姓湯,字源澄,會稽人。早年從嚴維學詩,頗有詩名,詩僧皎然薦之為官,後因獲罪權貴而遭貶徙,歸隱雲門寺。與長卿友善,是壹對忘年交。《劉隨州詩集》有以靈澈為題的詩四首,這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壹首。 起句寫詩人送別靈澈,行近竹林寺(據《清壹統誌》:竹林寺在江蘇鎮江府丹徒縣城南六裏),舉目瞭望,唯見蒼蒼竹樹林,不見古寺屋宇。
詩壹開頭就勾勒出壹幅煙樹雲竹的蒼茫景象,給人壹種清淡遐遠之感。描寫廟宇,不畫房舍、旗幡,山寺自在竹樹林中。這種不從實處入墨而由虛處取勢,正適合詩中人從遠處見到的景色,也符合詩人掩飾住內心不願過早地看到友人去處的心情,把情悄悄地深藏在景中。詩人用筆,不但註意了情景的虛實,而且更著重於畫中詩意,讓讀者自己去咀嚼詩中韻味。
因詩題是“送”,故作者避開從正面寫竹林寺。 聯句緊承上句,在詩中人遙見遠處景色之際,倏忽間,從竹樹林深處傳來了悠揚的鐘聲。這既交代了鐘聲的由來,也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同時寫出了詩中的人物,至此,上句的竹林寺不但有了著落,而也為下聯描寫黃昏前遠郊幽微?稿愕囊餼稱鵒雖秩咀饔謾5比唬?庵幀澳褐用?丈劍?剿虜悅V小鋇木爸攏?薔?荒芨?舜?湊穹芎拖M?模?梢膊⒎鞘裁闖倌旱妳扳輳?鞘?艘恢止錄懦釧加肜肭楸鸚鞲叢有那櫚男湊鍘? 上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三句是全詩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詩中的名句。如果把這首詩比作畫卷,當人們把卷軸緩慢地舒展開來,遙見群山青岱,竹樹雲煙;近看是壹輪依戀人間行將西沈的驕陽和壹個荷笠遠去的孤獨身影。這是壹幅清冷淡遠的山人夕照圖。句中“荷笠”兩字,說明詩人和他的摯友這時已不是並肩細語或相對話別,而是別後目送友人遠去的背影了。
用“荷笠”暗喻隱跡山林的靈澈,是非常恰當的。 “斜陽”,是指晚景無限美好。可它的光華卻偏偏映照在壹個離人身上,這客觀的景和主觀的情顯得多麽不和諧,而詩人正是利用這主客觀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來反襯惜別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陽尚且如此留戀多情,對朋友的情誼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帶斜陽”,造語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來,景物卻躍然紙上,詩情畫意,耐人尋思。 結句寫詩人送別友人後獨自返回歸程的情景。句中的“青山”和上句的“斜陽”相映,從光和色來說,更見出晚間郊野景色的瑰麗,落日余暉,遠山青蔥,是多麽值得留戀!可是和老朋友就此告別了,此時此刻,胸中感情的波浪,怎不象雨後春汛,壹發難以抑制。
詩是通過外界色彩的描繪,來加強環境氣氛,表達內心感情的。另方面,有借青山的色彩,對前途寄以希望之意。從詩的內容和詩人的經歷來看,該詩應是詩人後期寄居吳中所作。詩既著眼於“青山”,又為何有“歸遠”之嘆?“歸遠”,是詩人送別友人路途之遙,歸途之遠的實寫,也隱含有前途渺茫不定的虛寫。
長卿宦海飄浮壹生,特別是他屢遭打擊排擠之後,同隱者皎然、嚴維、靈澈等人交往甚密,經常詩歌酬答,攜手浪跡吳越。盡管如此,他卻始終沒有成為隱者。他的人生哲學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所以,獨孤及說他:“傲其跡而峻其政,能使綱不紊,吏不欺,跡傲則合不茍,政峻則物忤,故績未書也,而謗及之,臧倉之徒得聘其媒孽,子於是竟謫為南巴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