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項羽的死的詩句

關於項羽的死的詩句

1.西楚霸王項羽死前的那首詩是哪首

《垓下歌》,這首詩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壹首詩。此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全文: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譯:

力量可拔山啊氣概可蓋世,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奔馳;

寶馬不奔馳有什麽辦法?虞姬呀虞姬我該如何安排妳呢?

擴展資料:

全詩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生動地顯示出作者叱咤風雲的氣概,篇幅雖短小,卻表現出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沈重地嘆息。

詩歌的第壹句,塑造了壹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古代,“氣”既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

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壹個人。盡管這是壹種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顯示了壹種具體、生動的效果,所以在這壹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雲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

然而,在第二、三句裏,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於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烏騅馬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

“騅”的“不逝”竟會引起這樣嚴重的後果,是因為在項羽看來: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

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烏騅馬,至於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向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註意烏騅馬就夠了。

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壹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種傲岸無人可比,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

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壹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壹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壹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壹位美人虞姬的前途;

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壹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2.請高手關於項羽烏江自刎的詩句

胡曾 唐代詩人。邵陽(今屬湖南)人。生卒年、字號不詳。鹹通中,舉進士不第,滯留長安。鹹通十二年(871),路巖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為掌書記。乾符元年(874),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掌書記。乾符五年,高駢徙荊南節度使,又從赴荊南。後終老故鄉。

胡曾以《詠史詩》著稱,***150首,皆七絕。每首以地名為題,評詠當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南陽》詠諸葛亮躬耕,《東海》詠秦始皇求仙,《姑蘇臺》詠吳王夫差荒淫失國。《自序》說:"夫詩者,蓋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非徒尚綺麗瑰琦而已。故言之者無罪,讀之者足以自戒。"說明其作《詠史詩》本旨,是托古諷今,意存勸戒。其詩通俗明快,褒貶明確,晚唐、五代時頗為盛行。《唐詩紀事》載:前蜀王衍宴飲無度,內侍宋光溥詠《姑蘇臺》詩,王衍為之罷宴。後來明人引入《列國誌》、《三國誌》等演義作品,流傳更廣。

《詠史詩》*** 3卷,《四部叢刊三編》本有胡曾同時人邵陽陳蓋作註及京兆米崇吉評註。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詩》***錄為 1卷,僅存數首。事跡見《唐才子傳》、王重民《補唐書胡曾傳》(《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

全唐詩卷647_11 「詠史詩。烏江」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全唐詩卷647_42 「詠史詩。垓下」胡曾

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

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垓下歌

漢?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題烏江亭 杜牧

勝負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項王廟詩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壹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於季子

北伐雖全趙,

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烏江恥學鴻門遁,亭長無勞勸渡河。--《項王》汪紹焻

3.列舉三首寫項羽烏江自刎的詩詞

1、《題烏江亭》 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

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2、《烏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壹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譯文: 上百次的征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

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但他們是否還願意跟楚霸王卷土重來? 3、《詠項羽》宋代.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活著的當做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壹渡口,秦漢之時即設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亭之壹。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

擴展資料:

前203年(漢四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

劉邦聽從。 前202年(漢五年),劉邦壹面派使者聯絡各地諸侯王,約定***同滅楚,壹面親自率軍追擊項羽。

十二月,項羽敗逃,至垓下,被圍(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自垓下突圍後,行至陰陵迷路,為漢軍追上,再退至東城。向東至烏江亭自殺身亡。

此烏江以亭制隸屬於東城縣。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

《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

4.西楚霸王項羽死前的那首詩是哪首

是垓下歌嗎?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 虞兮 奈若何

譯文“(我的)力氣之大可以撼動山河,氣宇非凡舉世無雙;世事不利啊,寶馬騅也不再奔跑。馬兒不再跑了我又能怎樣呢?虞姬啊,虞姬啊,我該怎樣辦啊?!”

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沈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

妳看看這段裏面有嗎?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是什麽意思呢?說壹個人不但要經得起勝利,也要經得起挫折,能夠忍辱負重的活下來,那才是真英雄,而打仗呢,本來勝敗是兵家常事,江東又有那麽多子弟兵,如果妳渡過烏江東山再起,和劉邦爭奪天下的話,將來鹿死誰手難以預料,這是杜牧的觀點,所以杜牧是批評項羽,為什麽不渡江。

針對杜牧的觀點,北宋有壹個大文學家,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針鋒相對的也寫了壹首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壹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的意思說,項羽的這壹敗已經是大勢已去,江東子弟即使還在的話,誰願意跟妳卷土重來呢?他們兩個,杜牧跟王安石其實打了壹個官司,杜牧說妳應當東渡烏江,東山再起,王安石說東渡烏江也是白渡,渡也是白搭,這是他們兩個的觀點,這個事我們就不提了,但是這兩首詩很有名。

唐代還有壹個人,叫胡曾,他寫了壹首詩題目就叫《烏江》“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胡曾認為,說烏江並不是沒有船可以渡,項羽之所以不東渡烏江,是因為他恥於起兵,胡曾這個恥於起兵的觀點是說對了,但是胡曾前面壹句詩說的不對,“爭帝圖王勢已傾”,“爭帝”是當皇帝,“圖王”是做國君,其實我們在分析西楚霸王的那壹節中已經講過了,項羽面前面臨著三種政治制度的選擇,壹個選擇周天子的王業當王,第二個選擇秦始皇的帝業當皇帝,第三個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的霸業做霸主,他實際上選擇的是霸業,胡曾在這兒說“爭帝圖王”,其實項羽既不爭帝也不圖王,他爭的是霸,這是項羽敗亡的第二個原因。

5.項羽死前念的那首詩是什麽

項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有氣壯山河,勢吞萬裏之氣象。作為反秦義軍的領袖,項羽可謂卓絕超群,氣蓋壹世。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在他的履歷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軍的神奇故事。

此刻,面對四面楚歌的慘敗結局,面對愛妃虞姬,項羽感慨萬千。“力拔山兮氣蓋世”,既有對自己輝煌歲月的回首,也有對興亡盛衰的無盡感慨,對“時不再來”的無限懊悔。

“時不利兮騅不逝”。似乎壹切盡是天意:時機於我不利,戰事於我不順,千裏馬也跑不起來了。

至此,壹種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讓人倍感蒼涼。 “騅不逝兮可奈何”,抒發的是壹種無可奈何的感嘆。

項羽並非單純軍事意義上的失敗者,他的失敗,更多的是政治謀略上的失敗。面對強勁而奸詐的對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計。

死到臨頭,他總該明白了吧。此時,他多麽企盼有壹次卷土重來,再顯英雄身手,再現“破釜沈舟”壯舉的轉機啊!可是,項羽明白,這種機會不會再有了,他註定敗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戰勝的對手之下。

“可奈何”,正是這種悲劇心理與失望心態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為壹位眾望所歸、叱咤風雲的義軍領袖,其強弩之未竟然不僅於戰無計,而且連自己的愛妃也保護不了,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當年,他從江東率四十萬大軍,所向無敵,威震天下;如今,兵敗如山倒,到最後只剩二十八騎相隨。面對失敗又“不肯過江東”的項羽當然只剩死路壹條,面對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項羽雖然是壹個失敗者,但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的故事千古流傳,項羽的這首《垓下歌》也成為壹首千古絕唱。

6.關於項羽的詩句

1,《烏江》唐代:汪遵

原文: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卻江東不得歸。

白話文釋義:垓下之戰慘敗於劉邦,在重重的包圍中項羽單槍匹馬沖了出去。最後英雄不再,在烏江邊上自知無顏見江東父老。

2,《詠項羽》唐代:於季子

原文: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白話文釋義:北伐秦朝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想在秦地稱王。擁有力拔山河的氣魄,羞於渡江面見江東父老。

3,《題漢祖廟》唐代:李商隱

原文: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 君王自起新豐後,項羽何曾在故鄉。

白話文釋義:是男兒就應該有遠大的抱負,不該眷戀家園,而應以天下為家,建功立業。漢高祖自新豐起兵後,項羽又何曾在故鄉待過。

4,《夏日絕句》宋代:李清照

原文: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白話文釋義: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5,《題烏江亭》唐代:杜牧

原文: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白話文釋義: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7.項羽死前念的那首詩是什麽

項羽死前念的那首詩是《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註釋譯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可比.

可是這時代對我不利,我的烏騅馬再也跑不起來了.

烏騅馬不前進我能怎麽辦?虞姬啊虞姬,我可把妳怎麽辦呢!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壹首詩,是足以驚神泣鬼的壹首壯歌.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士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