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壹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1938年11月17日
“吹蘆笛的詩人”的艾青,是現代新詩第三個十年中最有影響的代表詩人,他是那樣地熱衷於在詩中表現他對祖國大地和農民的感情,從《我愛這土地》到《雪落到中國的土地上》艾青多次借助土地意象,以凝重的筆調描述出祖國大地的苦難現實,表達他的愛國主義激情,也體現出詩人獨特的詩情。但是這首詩中的“鳥”意象卻往往被人所忽視,事實上,這首詩之所以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同“土地”與“鳥”意象的碰撞所產生的文學火花分不開,這裏體現了詩人在時代洪流中獨特的個人意識,與同時期的詩人存在顯著的區別。
? 這篇《我愛這土地》以“假如我是壹只鳥”開頭,通過鳥的形象來書寫詩人對“被暴風雨所擊打過的”、多災多難的祖國大地的深厚情感。土地承受著暴風雨的肆虐,鳥兒形象既瘦弱又渺小,但依然要堅持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三句,排比句式的運用,讀來流暢自然壹氣呵成,有壹股沈重而悲憤的沖勁,接著轉到“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飽滿的激情趨於沈靜,情緒有張有弛,寫得有苦難、有眼淚、有怨憤、也有希望。
最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裏面”,這裏面所蘊含著情凝重而感人,產生了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特別是最後兩句“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常被人們熟知和傳誦,真實而樸素,細微、緩慢、留有余地地將這“愛”滲入了“土地”,同時也較為自然地融進了這首詩裏,獲得凝練的概括和升華。
? 艾青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藝術地表現世界的方式。而他的這種個人感受和經驗往往通過意象表達出來。詩歌必須以形象表達情感和思想,意象就成為詩歌的精魂,通過意象的擇取與描繪,將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含蓄地道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就以新穎單純的抒情意象來書寫其對於祖國大地的深厚感情,簡潔有力地展現了壹個受苦受難的中國形象。在詩歌創作中,艾青常常從日常生活中擇取意象,比如土地、太陽、河流、雪等等,這使其詩作中的意象顯得分外親切,他又常常賦予其擇取的意象以十分獨特的內涵意蘊,使其詩作中的意象具有十分新穎的意味。土地意象壹直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壹。土地意象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和認識。
這首詩作於1938年,土地博大、廣闊、有歷史感,既是撫育詩人的搖籃,也是那時承受著侵略與戰火的祖國形象的象征。愛國主義之所以是詩人永遠唱不盡的主題,與詩人的個性氣質與藝術有關。艾青認為詩既要表達個人的悲歡,也要表達時代的悲歡,個人的悲歡不可避免地會與時代聯系緊密。特別是戰爭年代,作家天生是人類命運的關註者,愛國主義常常成為大多數作家的表達旨趣。
“雨巷詩人”戴望舒也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樣的詩句,他同樣選擇了“土地”作為自己的表現對象。
另外,除了“土地”意象,還有壹個“鳥”意象,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古典詩歌中鳥的形象豐富,寓意有所差異,喜慶、傷感、孤獨之義皆有,而現在鳥兒常常象征著自由,從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到“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意象似乎更多用來營造壹種自然閑適的意境。無論是自由還是閑適,都是在表達壹種偏個人化意識。
雖然以愛國主義為主題,但並不意味著詩人自我的消失,艾青說過“詩人應該是自我感覺的先驅,沒有自我就沒有詩”,所以他的詩總能提現自我個性化色彩。在這裏,作為自由象征的“鳥兒”拋棄了自由,義無反顧地用嘶啞的喉嚨為土地不停地歌唱即使死了,“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裏面”。面對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誰都不應“大難臨頭各自飛”,然而不選擇“飛離”憔悴的中國而留下歌唱,確實需要莫大的勇氣。
那麽,在這裏,艾青詩歌也跟中國新詩派所提倡的那樣,摒棄了,將“小我”融於“大我”之中嗎?詩的個人話語轉化為壹種集體話語了嗎?
最後壹句質樸的壹問壹答,揭示了答案。艾青詩歌曾受到象征主義的影響,作品中往往強調主觀情感的滲入。在整首詩即將結束之時,艾青突然發出了兩句自白,這兩句詩既抒發了整個民族的心聲,同時也是這個“我”縈繞於心中的悲痛的無法抑制地流露。
由此,整首歌就在“土地”與“鳥”意象的碰撞和交融中,郁結著厚重而沈痛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更是“我”對“大家”的。“小我”與“大我”仿佛在這首詩中取得了某種和諧位置,這是不多見的。
艾青是自由體詩的自覺提倡者,提倡散文美,其詩體的特點是在奔放與約束之間的協調,變化中取得統壹,在參差裏取得和諧,在繁雜裏取得和諧。閱讀《我愛這土地》,在凝重而有所流動的節奏中,在激越的情感中,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執著與坦誠,在詩歌中艾青以整飭自然的散文句式和口語化的語句的運用,使詩歌讀來朗朗上口,在發自肺腑直抒胸臆的詩句中宣告他的愛國情深。
? 《我愛這土地》雖然以愛國為主題,但是在詩歌的字裏行間,讀者也可以聯想到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具有巨大的闡釋空間,所謂“形象大於思想”,文學形象是確定性與不確定的的統壹,說明藝術形象主要依靠讀者的想象來完成,加上形象內涵本是復雜多義含蓄,不是壹種主題就能全部把握的,因而讀者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的基礎上,補充、發揮和豐富文學形象的內涵。詩歌以單純樸素的“土地”意象和“鳥”意象,自由而統壹的散文句式,集中地抒發了詩人發自肺腑的心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