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詩人關於生活的詩詩句句

古代詩人關於生活的詩詩句句

1.關於生活的詩句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人生的愁恨。李煜處在人生的絕路上,已經看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回顧著滔滔江水壹般流逝的時光,春花秋月,年復壹年,四十年的往事湧現在心頭。小樓東風,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後的時日了;月色依舊,可惜已經不是舊時的家園。春花秋月觸發著內心無限的愁恨和悲哀。

書憤

年代:宋 作者:陸遊 體裁:七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家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時所作。這時候,他已經是壹個六十二歲的老人了。

陸遊從小就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誌。他壹生懷著壹顆愛國赤心,日夜盼望著驅琢金統治者,收復失地。可是南宋王朝始終以茍且偏安為基本國策,以皇帝為首的整個統治集團久已安心於屈辱的生活,不想再圖振作。陸遊處在這樣壹個環境底下,就使得他終生無法施展其懷抱,實現其理想。到了六十二歲閑居家鄉時,回顧過去的壯誌,看看當前的現實,不能不感觸萬千而見之於此詩。正因為這樣,所以詩中壹面追述他早歲的豪邁氣概和人民抗金的英雄事跡;壹面感嘆自己報國的壯誌為酬,朝中無人能象諸葛亮那樣堅持北伐,為國出力,從而使詩中充滿著蒼涼沈郁的情調。

年代:唐

作者:李煜

題 :相見歡

內容: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

秋夕①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②。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③。

這是壹首宮怨詩。詩中“銀燭”指白蠟燭。燭光清幽,陳設華美而氣氛黯淡,襯托出宮女的孤寂。二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可看出時已秋季,小扇已非驅熱之物,但宮女仍然用它來撲打流螢,可見她是多麽百無聊賴。夜深階寒,夜涼如水,但被人遺忘的宮女仍然沒有入睡,久久仰望空中閃爍的繁星。而她所看的只是牽牛、織女二星。

納蘭性德《虞美人》——

回廊壹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燈和月就花陰,

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賞析:容若故地重遊,獨立於花陰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應是他和戀人昔日常常逗留約會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舊,地上人事已非。月華柔軟如水又怎樣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兩個人。

2.與生活有關的古代詩句

陸遊的《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南宋 範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壹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詩: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工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古代詩人寫了不少反映兒童生活情趣的詩句,要兩句

1、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釋義: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裏

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花落 壹作:新綠)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釋義:

籬笆稀稀落落,壹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3、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釋義: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壹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4、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釋義:

壹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著大人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5、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唐代: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釋義: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壹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