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登飛來峰(王安石)的翻譯和鑒賞

登飛來峰(王安石)的翻譯和鑒賞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註釋

[1]飛來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靈隱寺前。相傳東晉鹹和年間,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號其峰曰"飛來",亦名"靈鷲峰"。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著名詩人。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官至宰相,封荊國公。熙寧二年始,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法,遭到守舊派的激烈反對,曾兩度被迫離職。王安石在唐宋詩風嬗變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早期詩風政治色彩較濃,晚年退居江寧期間刻意錘煉而妙造自然,"雅麗精絕",影響很大。

提示

宋人的豪邁之情裏總是貫註著清晰可見的理性思索,由王安石的這首絕句可見壹斑。詩的前兩句已把山登絕頂、日出東方的形象勾畫出來,後兩句則是詩人對當前境況的理性反思。"只緣"這個虛詞表明,在詩歌的後兩句之間有壹種邏輯的因果關系,留下了詩人理性思索的痕跡。浮雲,當然可以理解為腳下飄動的雲氣,同時也是詩人在政治生活中種種困惑的象征。此詩的形象和結構都與盛唐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相似,但所寫意象的象征意義更為清晰。象征性意象的運用,是豪邁激情蛻變為人格修養的結果,也是這壹蛻變的標誌。經由這壹變化,豪邁之情變得更為穩健、更為從容。

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註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壹尋等於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壹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壹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壹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