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誇獎老人的的詩句 1.贊美老人的詩句
發白如雪
那是歲月滄桑灑下的鮮花
彎軀是弓
那是時間老人積蓄的能量
手如槁木
那是神農賜予不斷收獲的碩果
睛若黃珠
那是上蒼賜予五彩繽紛的顏色
歲月的觸角爬滿額頭
時間的河流趟過血管
穿越雪白血紅
我們在成長
而白雪紛飛
您是風雪中最後壹片
斑駁的紅葉
而生命將盡
您是星空中最後壹顆
流星的眼淚
您的頭發白了,是雪
您的身軀彎了,是弓
那雪花是歲月滄桑為您灑下的鮮花
那弓是時間老人為您儲蓄的力量
您的雙手鈍了是播種機
您的眼睛花了是攝相頭
那播種機是神農賜予您不斷收獲的碩果
那攝相頭是上帝賜予您五彩繽紛的世界
當歲月的觸角爬滿您的額頭
穿過妳的白發,我在長大
當歲月的河流趟過您的血管
穿過您的全身,我在長大
在白雪紛飛時,是誰做最後壹片紅葉
在生命將盡時,是誰想把妳留下來多看壹眼
2.描寫老年人的詩句
1、醉中真·不信芳春厭老人
宋代: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
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譯文:
我不相信春天會討厭老年人,老年人還能送走幾個殘春?盡情地惜春行樂吧。且不要嫌沈溺行樂太多太頻。美麗的笑容,艷情的歌曲,都特別符合我的情味。我愛花愛酒簡直要愛得發狂,也不怕妳嗔怪責備。因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純真實惠。
2、戲問花門酒家翁
唐代:岑參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譯文:
老人七十了還在賣酒,無數個酒壺和酒甕擺放在在花門樓口。路旁的榆莢好似那成串的銅錢,我摘下來用它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3、戲題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裏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譯文:
壹位老人獨坐磯頭上垂釣,湖面的桃花隨著溪水緩緩流去。竹竿隨風輕輕擺動,煙波浩渺壹望無際,不知道哪壹條魚會上鉤?
4、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壹邊。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壹樣。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壹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5、清平樂·朱顏漸老
元代:白樸
朱顏漸老,白發添多少?桃李春風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
江南地迥無塵,老夫壹片閑雲。戀殺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譯文:
青春的容顏逐漸衰老,鬢角又增添了多少白發?桃李、春風就這麽全都過去了,只剩下夕陽的余暉映出桑榆長長的影子。
再次來到江南,無壹絲煙火之氣,自己就像是壹片飄逸的閑雲。我留戀這青山,不想離開,青山卻不壹定能永遠留在欣賞的人。
3.贊美老年人的詩詞
***把十千沽壹鬥,相看七十欠三年。----白居易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
紅顏未老恩先斷,獨倚熏籠到天明。----白居易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辛棄疾
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韋莊
除夜對酒贈少章
宋·陳師道
晚歲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裏,壹夢有無中。
發短愁催白,衰顏借酒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老夫聊發少年狂,----辛棄疾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
縱筆·蘇軾
寂寂東坡壹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壹笑哪知是酒紅。
縱筆·蘇軾
寂寂東坡壹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壹笑哪知是酒紅。
十年身世各浮萍,白首相逢淚滿纓。----韋莊
莫道人生五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4.形容老年人的詩詞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實,這滿頭稀疏的白發是詩人憂愁勞心所 致。
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然而卻眼睜睜看著摯愛的國家壹步步沈淪,這無疑是對他最沈痛、最殘忍的打擊。春來,祖國的大好河山依 舊,只是戰亂之火卻無情地蔓延,國破家亡,哀鴻遍野,連花鳥都讓人觸目驚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裏的親人境況如何,不得而知。當時杜甫年僅46歲,本不應該有太多的白發,因為憂愁而生白發,因為憂慮而致白發脫落,以至越來越稀疏了,幾乎連簪子都插不住了。
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通過 “搔”這壹個動作,把內心的焦慮仿徨和痛苦之情,極其有力地表達出來,成功地塑造了壹個白發蒼蒼,憂愁郁悶的老人形象。“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在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不過四十歲,卻已經“塵滿面,鬢如霜”了。
“塵滿面,鬢如霜”,簡單質樸的六個字,把作者飽經 風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來。詩人陳師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對酒贈少章》壹詩中感慨道:“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說自己備受無情的現實之摧 殘,以至頭發脫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顯現紅光。這裏說“發短愁催白”不壹定是實寫,“顏衰酒借紅”也不壹定真的如此衰老。
詩人此時不過三十出 頭,本不應該有白發衰顏,只不過是借此表達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艱辛罷了。據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於曾鞏,得到器重。
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 史,但朝廷以陳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曾鞏去世後,陳師道雖先後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壹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在這樣的人生遭際中,詩人怎不“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呢。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壹詩,詩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並進行細致的描寫,成功地塑造出壹個安閑的老翁形象。“涼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處的背景,他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十分“安閑”。
“安閑”二字勾畫出“老翁”喜靜厭動、恬淡寡欲的形象。“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兩句,寫老翁就寢的 情景,也是“安閑”的壹個具體體現。
“臥遲”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聲中“睡美”。燈滅之後,聞著窗外淅瀝的秋雨聲入眠,他的心中是 靜美的,連夢都是美的。
睡醒之後,他仍是安閑的——“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烘瓶裏的燃料經夜已化為灰燼,按理說老翁應該起床了,可他還要添香,打算 繼續躺著,生動地描繪出體衰閑散的老翁形象。末兩句“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以景作結,寫出老翁淡泊清凈的內心。
此時,詩人白居易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清閑,儼然“安閑壹老翁”,再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謝世,心情自然特別淡然。“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寫《步出夏門行·龜雖壽》這首詩時,剛擊敗袁紹父子,平定了北方烏桓,正躊躇滿誌,充滿樂觀自信的情調。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歷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作者認為神龜雖然可以活幾千年,最終仍難免壹死,騰蛇雖能乘雲駕 霧,最終仍不免成為土灰。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詩人卻唱出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高歌。他說,千裏馬雖然形老體 衰,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的豪情。
那些有誌幹壹番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壹顆勃勃雄心,他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詩人以千裏馬自比,表 達自己不應因年暮而意誌消沈,而要樂觀奮發,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這四句,筆力遒勁,韻律沈雄,氣勢豪邁,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 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蘇軾在《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中則高唱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兩句,以反詰領起,並作回答。
人生只有壹次,青春壹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來,正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然而,在蘇軾看來,人的青春雖然不可再現,但人可以老當益壯,可以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往往使人煥發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壹樣。
這兩句振奮人心的議論,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將白發唱黃雞”,再次唱出催人奮進之曲。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卻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 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5.贊美老年的詩句
如下,望采納:
酬樂天詠老見示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河上老人歌唐·王昌齡
河上老人坐古槎,合丹只用青蓮花。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滄溟是我家。
老人村宋·王溉
山前老澤經行路,百歲翁翁猶健步。
非仙非佛非鬼神,不識人間鹽與醋。
嗜欲既淺亦機深,窟宅宜與仙家鄰。
老人村宋末元初·舒嶽祥
綠樹合來無路入,青煙起處有人居。
衣冠從俗語言樸,禮樂相忘機巧疏。
年老吟宋·邵雍
歲華頭上不能驚,唯有交親眼更明。
皓皓月常因坐看,深深酒不為愁傾。
茍於心上無先覺,卻似人間小後生。
欲約何人為伴侶,江湖泛去壹舟輕。
詩句——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唐·王勃
人生當惜老年時,醉插山花壓帽欹。-《社日小飲》宋·陸遊
請同韶護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寄曹使君》宋·毛滂
6.“贊美老年人”的詩詞有哪些
有這些詩詞:
1.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3.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4. 龍鐘壹老翁 ,徐步謁禪宮。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5. 勿言壹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1.出自:
1. 《龜雖壽 》魏?曹操
2. 《神釋》東晉?陶淵明
3. 《酬張少府》唐?王維
4.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王維
5. 《別範安成》南北朝?沈約
2.譯文
1. 神龜雖然長壽,但也有終結的壹天。
2. 即使碰到大風大浪,也要不喜不悲,做自己最大的盡力,不多慮。
3. 晚年最喜歡安靜,不想關心任何事。
4. 老態龍鐘的壹個老年人,邁著穩重的步伐走進寺院。
5. 別說以後沒有機會再在壹起飲酒了,自會在夢裏相見相思。
3.詩文欣賞: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4.譯文:
神龜雖然十分長壽,但生命終究會有結束的壹天。
騰蛇盡管能騰雲乘霧飛行,但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裏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誌仍是馳騁千裏。
壯誌淩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決定。
調養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5.賞析:
這是壹首充滿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的哲理詩,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壹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誌、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6.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