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註釋:
1、雉:野雞。
2、式微:《詩經邶風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這裏表明自己有歸隱之意。
譯文: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裏,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田家閑逸的。詩人面對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恬然自得的田家晚歸景致,頓生羨慕之情。?
開頭四句,寫田家日暮時壹種閑逸景象。五、六兩句寫農事。七、八句寫農夫閑暇。最後兩句寫因閑逸而生羨情。全詩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渭河流域初夏鄉村的黃昏景色,清新自然,詩意盎然。
渭城曲王維
《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1、渭城曲:另題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
2、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鹹陽古城。浥(y):潤濕。
3、客舍:旅館。柳色:柳樹象征離別。
4、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5、故人:老朋友
詩意:
渭城早晨壹場春雨沾濕了輕塵,
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妳再幹壹杯餞別酒吧,
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賞析:
白居易《對酒五首》之壹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且註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壹杯酒。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另有壹題為《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居易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壹句不可能為第四聲。由於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在唐代便被譜成了《陽關三疊》,後來又被編入樂府,成為餞別的名曲,歷代廣為流傳。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為送別創造了壹個愁郁的氛圍。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壹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壹切,都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壹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送別的時候,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裏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壹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是作者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壹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此刻,卻因壹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常會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壹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壹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壹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壹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壹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壹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壹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壹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寫惜別,是壹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壹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會經歷萬裏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壹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壹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關心,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壹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他的壹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壹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僅僅只是屬於行者的。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壹時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沈默,勸君更盡壹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沈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壹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壹剎那。
詩的前二句,作者運用了起興的手法,這是自《詩經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後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壹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壹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裏人跡稀少;三言朋友自此壹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於杯中了。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明代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說: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壹出,壹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王維 渭城曲
《渭城曲》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1、渭城:就是鹹陽,現今陜西省西安市。
2、浥:濕潤。
3、客舍:旅館。
4、柳色:柳象征離別。
5、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於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之地。
譯文:
渭城早晨壹場春雨沾濕了輕塵,
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妳再幹壹杯餞別酒吧,
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的名曲。壹題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經陽關,即今甘肅敦煌。詩的首二句點明送別的時令、地點、景物;三、四句寫惜別。前兩句為送別創造壹個愁郁的環境氣氛,後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此詩後來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或名《陽關曲》,或名《陽關三疊》。白居易《對酒五首》之壹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句,且註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壹杯酒。所謂《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樂天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壹句不可能為第四聲。
詠田家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譯文
二月裏蠶兒剛剛出子,就早早的賣掉了壹年的新絲,
五月裏秧苗還在地裏,又早早的賣去了壹年的新谷。
只顧醫治眼下的毒瘡,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
我但願君王的心啊,能夠變成壹支光明的蠟燭。
不要再去照亮那穿著綾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
而只是來照看照看這無衣無食的逃亡莊戶的茅屋。
賞析
《詠田家》是聶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詩歌創作中的藝術佳品。詩中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和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憤怒地控訴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貸給唐末農民所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廣大農民的深厚同情。此詩問世後,深受唐末重視。據《資治通鑒》卷載,宰相馮道向後唐皇帝李嗣源述說農民痛苦之時,就在朝堂上誦讀了這首詩。
詩的前四句為第壹層,主要描寫殘酷的高利貸剝削給廣大農民所帶來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出了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被迫借貸的悲慘境地。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尚處青苗期,然而,貧苦的農民迫於生計,為濟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來的新絲、新谷作抵押,借上“驢打滾”的高利貸。“二”、“五”月極言時間之早,這麽早就背上閻王債,足以說明農民已到了山窮水盡、骨枯髓幹的地步。“賣”、“糶”狀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農民的辛酸血淚和無比痛苦。“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貸吮血噬骨的殘酷剝削本質。剜卻性命攸關的“心頭肉”以療眼前毒瘡,是迫不得已,其後果更是不堪想象。舊傷未愈添新傷,窮困伴著死亡行,這就是對當時廣大農民瀕臨絕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寫照。
詩的後四句為第二層,主要是直抒胸臆,盡吐胸中塊壘,表達詩人對解決正在激化中的社會矛盾的希望和設想,深寄對“君主”的譏刺之意。詩人把解決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這反映出作者存在壹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也從另壹個側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君王”所代表的個人利益。“君王”之“燭”只照地主豪紳,權貴達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農舍,這就含蓄而尖銳地譏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讀者能夠透過黑暗的社會現實,思味出那激化社會矛盾的真正罪手。
這首詩之所以向為人們所傳誦,除了它真實而帶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農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還在於它有高超的表現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詩歌的容量更為廣闊。對農民被迫借取高利貸及其更慘痛的後果,詩人並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卻心頭肉”以“醫得眼前瘡”來比喻之。剜肉補瘡,並非根本的療毒之策,它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新局面。這樣以剜肉補瘡來比喻農民以借高利貸濟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過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過的了。這個比喻,壹方面使詩歌的形象具備了可感性,另壹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使有限的形式容納了無限廣闊深厚的社會內容。
其次,鮮明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封建社會中貧富懸殊的階級差別給歷歷如繪的描寫出來了。“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對“君王”的希冀之語,但其中卻包含了雙重對比的意味。從“君王”的角度來說,恩澤不均,只顧富室,不恤貧苦,這壹對比,就把“君王”的階級立場給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看,壹邊是權貴豪門華麗的衣著,豐盛的筵宴,壹邊卻是無衣無食,貧困破產,逃亡在外。這壹對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的嚴重惡果給突現出來了。如此形象的對比,也把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給烘托得淋漓盡致。
此外,這首詩的語言頗質樸通俗,感情也很真誠感人,充分顯示了聶夷中駕馭語言、節制感情的功力。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川字開頭的七夕字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