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的表達技巧有哪些

詩歌的表達技巧有哪些

壹、表達技巧:在詩歌鑒賞裏,表達技巧往往就是表現手法、藝術手法。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對偶、襯托、借代、對比 1、 表達方式:描寫、議論、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和懷古傷今。 2、 寫作手法(表現手法):象征、聯想、想象、白描、襯托、對比、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 二、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1、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象、聯想、類比、象征、烘托、對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誇張等 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托物言誌) 這是詩詞考核鑒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麽)、方法(怎麽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麽樣)。(註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 (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例如:杜甫《漫成壹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詩歌從水中月景寫起,生動地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壹動壹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雕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具體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②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壹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範。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壹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壹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誌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④托物言誌。托物言誌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意願。托物言誌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寫蟬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壹飽。後四句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何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⑤托物寓理。壹般是哲理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其壹):“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⑥用典抒情達意。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謙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敘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諷今。如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這是壹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自安史亂後,朝政混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壹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倍受禍害。因此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以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壹針見血。 (二)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托物言誌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情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例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今,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壹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 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例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春風十裏”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裏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聯想:由壹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壹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壹個典型。例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壹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壹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3.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例如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壹青螺。”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壹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俯仰所見所聞,壹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抒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7.對比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壹句描寫今日冷落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沈的歷史思考。 8.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壹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或先抑後揚之分。例如王昌齡《閨怨》:“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采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 *** “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 *** 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地表現了 *** 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9.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例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裏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0.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壹種情趣。例如杜甫《漫成壹首》:“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 11.正側: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例如白居易《楊柳枝詞》:“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白詩第壹、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壹方面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壹方面寫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裏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壹起。 13.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壹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滾滾江水猶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14.托物言誌: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誌。例如白居易《楊柳枝詞》:“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托物言誌,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三)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虛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