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漢 司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數字詩: 壹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宋代理學家邵康有壹首五絕:“壹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詩人把壹至十這些單調的數字,獨具慧心地融於詩行,看似輕描淡寫,平淡無奇,實則濃墨重彩,平中蘊奇。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壹幅清新別致的田園風景畫。
清代文學家李調元寫過壹首七言詩:“壹名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買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嬌。”短短四行,就別具壹格地刻畫出兩位嬌媚的女子的形態。
“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有首詠雪詩:“壹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作者信手拈來,數字列舉由小到大,使人聯想到雪花紛紛揚揚,與蘆花融成壹片的景象。
宋代有位名詩人對封建統治下貪官汙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劣跡深惡痛絕,寫了壹首《詠麻雀》的打油詩:
“壹個兩個三四個,五六七八九十個。食盡皇家千鐘粟,鳳凰何少爾何多?”聯想到今天那些貪汙受賄的形形色色的腐敗分子來說。這首詩確實起到了切中時弊的作用。
清人張伯行,是位正直清官。他寫過壹篇《禁止饋送檄》,在當時影響很大。文中道:“壹絲壹粒,我之名節;壹厘壹毫,民之脂膏。寬壹分,民受賜不止壹分;取壹文,我為人不值壹文。”八個“壹”字使張伯行的公正廉潔形象便赫然立於紙上。
有首民間流傳的古詩:“壹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吃,四肢無力。五官不全,六親無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九(久)坐不動,十(實)足無用。”全詩語言樸素,把菩薩的形象說得很實在,因而很生動。它又很好識記,這得力於將自然數列巧妙入詩:壹來上下句銜接絕不會錯亂,二來有點新鮮感。現代詩人流沙河有壹首《重逢》詩:“壹陣敲門壹陣風,壹聲姓名想舊容;壹番遲疑壹番懵,壹番握手壹番瘋。“該詩句句用壹,反復出現,通串全篇,傳神地描繪出滅除”四害“獲得新生的人們奔走相告、喜不自勝的情形。
還有壹首叫《工蜂之死》的新詩:“工蜂只有壹雙小小的翅翼,可它敢於追逐高速的流光。因為要釀壹公斤蜜,得采壹百萬朵鮮花,得飛四十五萬公裏。而它短暫的壹生,只能見到二十幾天太陽。”壹系列的數字巧妙入詩,把壹位大公無私,犧牲自我,奮力拼搏,造福人類的創業者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
據說,清代乾隆皇帝曾寫過壹首謎語詩:“下珠簾焚香去蔔卦,問蒼天奴的人兒落在誰家?恨王郎全無壹點真心話,欲罷不要去,吾把口來壓。論交情不差。染成皂難講壹句清白話。分明壹對好鴛鴦,卻被刀割下,拋得奴力盡才又乏。細思量口與心俱是假。“把謎底壹到十這十個數字巧綴在每句詩中,更是妙不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