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指文章內容以反映總結自然科學的成就為主。這類文章大都是前沿性的科技動態或邊緣性學科,代表著當前最新的科研成果,體現著科技發展動態。“小品”,壹是指這類文章多運用的是文藝性筆調,有趣味性、人文性,像《南州六月荔枝丹》《沙塵暴》;二是指這類文章內容是科學普及性的,不是專業知識的教科書;再者,文章篇幅短小,千字左右。“鑒賞”是說閱讀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學習掌握文章所介紹的科技知識,重要的是理解欣賞文章的表達思路、方式方法、語言運用等。高考選這類文章也不是考科技知識,而是考查對語文知識的綜合和運用。科技小品畢竟是科技知識的介紹,文章常常運用壹些新的概念,長句較多,內容集中,信息密度較大,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不過,仍然屬於說明文的範疇,我們沿著閱讀說明文的壹般思路,即說明的對象、介紹的要點、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修辭手法運用、語言特點等去順藤摸瓜,就不難獲得正確的理解和評價。
壹、概括說明要點、對象
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文章的核心,確定這個核心是理解鑒賞的關鍵。科技小品的說明對象多是事物和事理,事理說明文的觀點壹般在文章的首段,或是每壹段的前邊幾句話,它起著概括全文或全段的作用,把每壹段的觀點串聯、概括起來,就能獲得壹個整體的印象。
1.分析、概括題目。
科技小品常以說明對象作題目,如《銅奔馬正名》《沙塵暴》。閱讀正文前對題目作些分析和推測,有益於把握全文的說明要點。如“銅奔馬正名”,大體應該說明的主要內容是“銅奔馬”原來叫什麽名字、正確的名字應該是什麽、為什麽要正名、依據是什麽等。推測“沙塵暴”要說明的應該是什麽是沙塵暴、形成的原因、作用、危害和防治等。帶著這些推測去閱讀對應原文,能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如果需要補添題目,就要概括科技短文的主要信息,留意首尾段落中的關鍵信息,篩選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舉例意圖,把主要的信息濃縮為壹句簡潔的話。
2.對應觀點和例子。
壹篇科技小品往往包容著幾種信息和觀點,引用不少例子、列舉條條依據,有時觀點和例子在行文中有較遠的距離。這要求我們閱讀時把例子和觀點壹壹對應起來,由例子去尋找觀點、由觀點尋找依據。字數最多的例子,說明的往往是最主要的觀點。高考命題者也常常在觀點和證據之間設題,用觀點例子相互交叉、張冠李戴來設置幹擾。理清觀點和例子、總觀點和分觀點,便於把握全文、為理解鑒賞作好準備、減少做題的阻力。
3.確認指代詞的含義。
常用的指代詞如“這”“那”“這些”“那些”“它”“它們”“此”等,作者為了行文簡潔,常用這些代詞替代文中的各種信息、觀點、例證等,依據語境選取最接近代詞的句子或內容,確認每壹個代詞的含義,並弄清不同代詞之間的關系,如並列、交叉、包容等,才能正確認定文章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觀點。指代多是承前指代,如果把指代的內容代入原文,可以讀通的壹般是所代的內容;有時指代的內容比較多,代入原文都可以讀通,甚至能夠理解通順,就應該考慮最接近代詞的內容,還可以與本段小論點對照,選擇最接近論點的內容。如果指代內容含有修辭手法,就須推知修辭的具體含義。
二、理清說明的層次思路
科技小品文,壹般段落較少,而段內層次較復雜。理清段內的層次,弄清段落之間的關系,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必要步驟,是進壹步理解鑒賞的基礎。閱讀要邊讀邊勾畫,標出說明的觀點句,各段的小觀點,各種不同的認識主張以及所持的依據。推斷句子之間、段落層次間的關系,用雙豎線隔開。閱讀說明文,主要運用邏輯思維,可以把內容簡化、量化、表格化,從而使之清晰化,內容、觀點、論據壹目了然。如《銅奔馬正名》文章先提出銅奔馬定名壹直未愜人意,最近定名更為不妥,定名“飛燕騮”最恰切。觀點明確,論據充實有力,言之鑿鑿,層次清晰,下語準確。再如《沙塵暴》,文章先提出問題,指出沙塵暴的性質、特點、作用,然後從幾方面分析其在生態平衡方面的作用意義,再分析造成危害的原因,列舉危害表現,最後提出勸告。
三、分清內容類別
科技小品雖然字數少,但內容繁雜,容量大,特別是壹些重點段落,有時讀上三四遍,仍然不得要領。這要求我們學會分類,理清頭緒。
可以按原文明確提出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容進行分類。如《銅奔馬正名》作者認為定名為“飛鐮銅馬”不妥,列舉了大量證據和理由,我們可以分為4類:①撰作時代晚,有冗雜虛構之病,不足為據;②是人是獸是禽,含義難定,不足為據;③武威銅馬寫實,不同神話,虛實合壹,牽強附會,不足為據;④飛鐮銅馬分指兩物,混淆概念,不足為據。也可以按所駁對象分類或按照提示語進行分類。許多科技小品,開頭或段落中間有許多明示的或隱含的提示語,可作分類的標誌。如《沙塵暴》第3段“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土壤分布和補充”為壹類,“水循環”為壹類。還可以按照正面反面分類。壹些對比性的科技小品,最適合從正反分類。
四、分析理解長句
科技小品多用有復雜附加成分的長句,壹個句子中壓縮了大量的內容,如壹種事物或事理的時間、範圍、性質、狀態等,或用多個句子作修飾限制成分。這些長句往往是我們理解全文的障礙,也是命題人設置考點之處。理解長句的有效方法,是劃分主謂賓定狀補,分解句子的內容成分,分成不同層次,化大為小。先提取主幹,確定主謂賓,因為它們是句子的中心;然後確定提取狀語,註意每壹個狀語的位置;再確認提取定語,註意定語的排列次序,句子強調的內容往往是靠近中心詞的部分。分解長句壹般采用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辦法,在分解句子的基礎上,把握各層次的含義,從而理解句意。
五、敏感準確地把握詞語的含義
因為科技小品內容繁雜、長句多,表達要求準確、區分細微、分寸得當,所以詞語的選擇運用講究精確細致。對壹些詞語的理解要養成勾畫圈點的習慣,提高敏感度,把握其具體的含義。
1.關聯詞。
常見的關聯詞有遞進、並列、假設、條件、因果、轉折等幾大類,閱讀時,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項條件”,要找到“惟壹條件”;看到“所以”,要尋找原因……高考命題者常常在關聯詞語的運用方面設置障礙,如把原文的充分條件說成必要條件、把因果關系表述成條件關系等。
2.副詞。
科技文在表述科技成果時經常用“已經”“將來”“或許”“可能”“設想”等詞語,要分清已成事實或未成事實,弄清詞語的內涵和外延。
3.否定詞。
科技文常用來表否定意義的詞有“不”“非”“沒有”“否決”“推翻”“拒絕”“無條件”“嚴禁”“取消”等。其中要註意雙重否定表肯定的意思,如果壹句話中否定超過三個,先取出兩個否定變為肯定,再理解全句的意思。還要弄清壹些表否定詞語的確切含義,如“絕對”是“無任何條件的、不受限制的”。“無條件”是“無要求限制”。
4.表示相反的詞語。
註意科技文壹句話中,表達內容上的相反。常用詞語如“降低”“縮小”“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於”等。首先要具體理解表相反詞語的意義,具體到壹句話要仔細分辨詞語的細微差別,如果兩句話表達的內容不同,要把原句仿寫下來,對照主謂賓的區別,如“滿月的時候地球兩極的氣溫有所升高,但中緯度地區情況截然相反”。理解“截然相反”可仿寫“滿月的時候中緯度地區氣溫有所降低”。
5.比喻詞。
由於科技文表達意思比較抽象,為了說得具體,常常用比喻修辭手法或詞語的比喻義,理解時要找出“本體”,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借用了美國50年代在全國修建的高速互聯公路”壹句話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意思不是“互聯的公路”而是“互聯的信息網絡”。要確切理解含有修辭的句子,要註意前後對照,特點對應。
六、熟悉考題幹擾設置方法
1.斷章取義。
斷章取義,即所設置的選項不是從全文主旨去理解內容,而是背離主旨,抽取只言片語,組合成貌似正確的理解,誤導考生作出錯誤選擇。2.誇大範圍。
命題者常誇大的是事物的範圍、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擴大概念外延等,引誘考生落入圈套。
3.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故意縮小範圍,縮小作用程度,或任意縮小概念外延來代替整體,誤導考生。
另外,“偷換概念”“亂設因果”“衍生他意”“錯誤整合”等都是常用的設題方法,要我們在日常訓練中,逐項了解熟悉,以幫助判斷。
七、掌握大體解題思路步驟
1.準確把握題目要求。
要認真分析題幹中的每壹個詞語的含義,如“意義”“解釋”“作用”“原因”“證據”“推斷”“主要的”“根本的”“屬於”“不屬於”等。
2.找準對應區域。
有了對全文的整體把握,不難迅速找準區域。不過有的選項涉及信息不止壹處,考生常常只找壹點,丟掉其他。這要求我們建立“多點意識”,找準找全對應點。
3.分析比較原文和選項。
對原文和選項的內容文字做仔細的分析比較,從句式、陳述對象、句意側重、範圍大小、程度輕重等方面辨析異同,利用命題者設題常用幹擾方法知識幫助判斷選擇。
4.回頭確認。
初步確定選擇項後,再次對照題幹要求,驗證選項正誤。
任何壹種能力的形成都是在不斷往復的實踐中培養起來的,首選保證閱讀的“質量”,每壹次都是認真細致的,不是匆匆瀏覽,壹帶而過。每次閱讀做題後,都要反思,不能只靠感覺,在多次閱讀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不斷領悟總結出壹些規律性的東西,從而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