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註解: 1、黃鶴樓:建在湖北武昌西邊的黃鶴磯上,下面就是長江。
2、煙花:指暮春濃艷的景色。 3、碧空盡:指船消失在水與藍天相接的地方。
韻譯: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楚的黃鶴樓; 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遊歷揚州。 壹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 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評析: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
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壹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壹江春水。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壹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煙花三月下揚州”,蘅塘退士評曰:“千古麗句”。在理。
2.關於長江的古詩及賞析(急)《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註解:
1、黃鶴樓:建在湖北武昌西邊的黃鶴磯上,下面就是長江。
2、煙花:指暮春濃艷的景色。
3、碧空盡:指船消失在水與藍天相接的地方。
韻譯: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楚的黃鶴樓;
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遊歷揚州。
壹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
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評析: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壹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壹江春水。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壹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煙花三月下揚州”,蘅塘退士評曰:“千古麗句”。在理。
3.關於長江的古詩及賞析(急)江上漁者——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 出沒風波裏。
暮江吟——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京師得家書——袁凱
江水三千裏, 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 只道早還鄉。
惠崇春江曉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後人往往只引這壹首,忘了後面還有四句: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是壹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曉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壹片竹林,三兩枝桃花,壹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壹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壹,跟蘇軾不是壹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裏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裏。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擡杠。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
這兩首是題畫詩,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
下面是對第壹首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壹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壹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雲雲,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後壹句進壹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壹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壹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壹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這首題圖詩,著意刻畫了壹派初春的景象。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壹片嫩綠,更引人註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壹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壹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壹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4.描寫長江的詩句參考: /tangshi/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作者:李白 詩文解釋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詞語解釋 詩文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
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作者:劉禹錫 詩文解釋 王濬率領高大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千丈的鐵鏈沈入江底,壹片投降的旗子掛在石頭城上。
人生中有幾回傷感往事,山形依然沒有改變,枕靠在長江上。從今以後天下統壹,舊日的堡壘在壹片蘆荻草中顯得淒涼蕭瑟。
詞語解釋 金陵:今江蘇南京。 石頭:指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清涼山。
詩文賞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詩人講述了建都金陵的幾個朝代的興亡,希望喚起人們的註意,吸取往日的教訓,表現出詩人對國家的赤誠忠心。全詩借古喻今,沈郁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實。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作者:王勃 詩文解釋 高高的滕王閣靠著江邊,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
閑雲的影子映在潭中,時日悠悠不盡,事物變換,星座移動,渡過幾個春秋。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裏呢?只有那欄桿外的長江空自流淌。
詞語解釋 江:指贛江。 日悠悠:每日無拘無束地遊蕩。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詩文賞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出了《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這首詩回憶起滕王閣當年的繁華,如今卻是物轉星移,面對世間的盛衰無常,詩人不禁感慨萬千。
全詩含蓄、凝練,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賦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作者:韋應物 詩文解釋 長江籠罩在細雨中,正是建業寺晚鐘敲響的時候。
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進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鳥兒也飛得很慢。海門遙遠,無法看到,岸邊的樹,遠遠望去,帶著水汽。
懷著無限情意為妳送行,淚水像雨絲壹樣沾濕衣襟。 詞語解釋 楚江:指長江。
建業:指今江蘇省南京市。 重:景象深刻。
冥冥:高遠,深遠。 海門:長江入海處。
滋:潤澤。 詩文賞析 詩人佇立在暮雨中為友人送行,暮雨紛紛好像也飽含著情誼,友人要到遙遠的地方,不免惜別難舍。
淚水與雨絲同時落下,情與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壹起。全篇緊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筆墨,繪出壹幅動靜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煙雨圖,表現詩人對自然景物細致的觀察和精微的刻畫。
全詩自然形象,樸實深遠,前後呼應,渾然天成。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獨立三邊靜,輕生壹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作者:劉長卿 詩文解釋 這位落魄的征南將軍,曾經指揮過十萬大軍。罷官回鄉,沒有家業,老了還留戀清明的時代。
平定三邊,邊境十分平靜,舍身為國只有隨身的寶劍知道。在茫茫的江漢上,黃昏時分,妳要到什麽地方去? 詞語解釋 流落:飄泊失所。
師:軍隊。 舊業:家中的產業。
明時:清平時代。 輕生:不畏死亡。
江漢:長江和漢水。 何之:往何處。
詩文賞析 詩人送別壹位曾身經百戰建立殊勛的老將李中丞,回想起將軍當年的雄風,贊頌了將軍英勇無畏,舍身為國的英雄氣概,對將軍晚年罷官漂泊的處境寄予無限同情與憤慨,隱約地譴責了統治者的冷酷無情。全詩感情激昂,刻畫人物形象生動,慷慨蒼勁,含蓄沈郁。
餞別王十壹南遊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壹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作者:劉長卿 詩文解釋 望著妳駛入浩渺的江水中,與妳揮手告別淚水沾濕了手巾。飛鳥到哪裏才是歸宿?只有青山空對著我。
長江上壹葉孤帆遠去,在落日的光輝中欣賞五湖的春色。誰看見站在汀洲上面我對著白蘋花心中充滿無限愁思。
詞語解釋 煙水:茫茫的水面。 沒:消失。
五湖:指太湖。 汀洲:水。
5.與長江有關的詩句以及作者和題目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這是壹首情思深厚的送別詩。好友在霧籠繁花的三月,辭別
黃鶴樓東去揚州。作者立在江邊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漸行
漸遠,直到船影消逝在那碧綠的水天盡頭,只有長江還在向
著天邊滾滾流去。此詩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深情。
清·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孤城鐵甕四山圍,絕頂高秋坐落暉。
眼見長江趨大海,青天卻似向西飛。
賞析] 明明是長江滾滾東流入海,在詩人的感覺中卻好像青天在向西飛去。這是壹個很有趣的錯覺,就像我們乘船時不覺得船在向前行進,而誤以為兩岸在向後移動壹樣。看來詩人的註意力已全部被長江吸引住,他心逐長江東流而去,所以反覺得青天在向西奔馳了。這種錯覺在《敦煌曲子詞》中有過類似的描寫,如《攤破浣溪沙》:“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但這兩句詩造語更形流利,氣魄更加雄偉,仔細玩味,自覺別有風致。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壹片日邊來。
春別曲張籍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系木蘭船。
蔔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希望可以幫到妳!
6.關於長江的詩詞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長江萬裏晴,千帆壹道帶風輕。
盡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嶽陽城。
放魚
唐竇鞏
金錢贖得免刀痕,聞道禽魚亦感恩。
好去長江千萬裏,不須辛苦上龍門。
詠懷
魏晉阮籍
湛湛長江水,上有楓樹林。
臯蘭被徑路,青驪逝骎骎。
遠望令人悲,春氣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
朱華振芬芳,高蔡相追尋。
壹為黃雀哀,淚下誰能禁。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灩預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雲漢。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
水清石礧礧,沙白灘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壹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濤越淩亂。臨風獨回首,攬轡復三嘆。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疏易濕,雲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回。
過長江
唐黃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還應有主人。
若把長江比湘浦,離騷不合自靈均。
送柳八員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窮無極,長江九派分。行人隨旅雁,楚樹入湘雲。
久在征南役,何殊薊北勛。離心不可問,歲暮雪紛紛。
題長江
唐賈島
言心俱好靜,廨署落暉空。歸吏封宵鑰,行蛇入古桐。
長江頻雨後,明月眾星中。若任遷人去,西溪與剡通。
送別
唐李白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裏。
勝境由來人***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賦得送賈島謫長江
唐李洞
敲驢吟雪月,謫出國西門。行傍長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攜過竹寺,琴典在花村。饑拾山松子,誰知賈傅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