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有這樣壹個很有特點的典型土家山寨。說它典型,主要是它在400年前就有規劃,是壹個有規劃修建的土家山寨。它背靠高山,面向田壩,幾十座木房依山勢從低到高、層遞而建,所有房子,全部坐北朝南,後山叫玉荷樹,前面叫文安壩,山寨左右各有壹座小山環抱,右邊叫青龍咀,左邊叫白虎嘴。寨子上的房子分三塊分布,由兩條上寨的路連接,進寨的路只壹條,到寨口分叉為二,直通寨頂。兩條路,既要通人畜,還要通水流。多數人家有吊腳樓,外伸式廂房的吊腳樓,單邊的或者雙邊的,雙邊的就是撮箕口房。還有壹種吊腳樓,就是廂房連正房的那壹間全是吊腳的。正房三間、五間,或者七間,不論大小都是壹向。在壹個層面上,有單獨壹向的,多數為兩向相連的,根據地勢,也有三向、四向房子連在壹起的,有的廂房隔著,只街陽臺連接,有的就連成壹個院落。每壹向房子前面都有院壩,雖然大小不同,但多是由青石鋪就,到秋收時節,這些有石院壩的人家曬谷物就格外的方便。
大寨四周綠樹環抱,青杠樹、楓樹、茶子樹、桐子樹、皂角樹和柏樹。寨子中上部有幾棵很大的皂角樹和柏樹,下就是趙氏的祖墳。這皂角樹和柏樹寓意深刻,暗合趙氏宗傳長青。其他各家的房前屋後也有零星果樹,橙子樹、桃子樹、梅子樹、板栗樹、李子樹、花紅樹等。寨中的樹,除了皂角和柏樹以外,最有名的還有兩棵樹,壹是桂花樹,就在壹大戶人家的院壩邊,主人專門壘了壹個三尺高的土臺。樹不算高,六七米,但很蓬勃,特別是花很香,八九月間,十裏以外也能聞到它的香味。另壹棵樹是寨口的那棵刺檬,象壹把傘蓋,寨裏人認為那是他們的“防火傘”,有了它,寨上就不會有火災。
寨上的水井很多,大的有四口,大院壩、彎裏、上寨和坡頂上;小的就多了,很多人家側後都有壹口小井,豐水年成,他們是不別出門去挑水的。雨水和生活汙水排放,主要靠與兩條主道壹致的排水溝,左邊壹條水溝與路同行,或者***用,或者分左右,或者人走上,水走下。右邊壹條分成兩段,壹段與主幹道壹幹壹濕,另壹段則轉彎向了山腳,形成另壹名小水溝,繞壹段路後又合進來。兩條水溝常年有水,有時還發出嘩嘩的流水聲,每天傍晚牛羊歸圈前都會飲足而還。如果天旱,寨上的人們則可以去寨外的大水井或壩中的涼水井擔水。
由於柴方水圓,寨上的房子越修越多,越修越密,人也越來越多,人們就叫它大寨巷(當地人讀hang)。大寨巷在清朝和民國曾經開過市,每逢農歷的四、九趕集,後因厘金(稅、費)太高而散場。相傳,因寨上的房子屋角對屋角,上下巷子可以不濕腳。常有過門兩三個月的新媳婦找不著自己的家門,進了寨就只好拉著自家的牛尾巴才不會走到別家去。也因為房屋太密,不知發生過多少次火災,使大寨時興時衰。
當然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森林的損壞,以及公路從寨前通過,大寨巷正改變著模樣。不過,依山就勢的建築、近水而居的選擇和數百年前就有規劃的山寨特點,只能象上寨巷子的石梯壹樣,越踩越光滑,呈現出壹種特有的光亮。
土家族的民居,因地域、環境和主家財力、喜好不同而千姿百態,斑斕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