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工人有著摹本,能夠創造
歐洲、非洲還有亞洲,
很快地作了,原是壹切虛無,
妳眼中含著
每壹滴淚水,
壹個地球,壹個世界,靠著這個印象成長,最後妳的淚水和我的淚水混在壹起,淹沒了這個世界,在妳的淚水,我的天國就這樣融去了。
此段可以劃分為三部分,前四行、中間兩行和其余部分,第壹部分主要是說壹個工人在地球儀上畫地圖,完成後發現是虛無。關鍵詞在“創造”“很快”“ 虛無”上,創造出來的是地球儀,但地球之大與地球儀之小,構成強烈的反差和悖論,形成張力, “摹本”與“創造”構成反諷,突出創造過程之不易與創造結果之虛無兩者之間的矛盾。為第三部分的毀滅起到鋪襯和消解作用。
中間兩行為第二部分,看似突兀,實則是順轉,“因此”壹詞是關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
因此妳眼中含著
每壹滴淚水
單單這兩句,似乎很容易讓理解,也很容易讓人理解不了,就在壹個“每”字。自古以來,“淚水”這壹意象內蘊十分豐富,現當代以來的詩歌,更有使用過度之嫌。“每”字在這裏強調的是淚水數量之多和內在的連續性,從而暗示上部分提到了壹切創造最終皆虛無的事實壹直存在。
壹個地球,壹個世界,靠著這個印象成長,最後妳的淚水和我的淚水混在壹起,淹沒了這個世界,
聯想和發散思維在此部分發揮了重要作用,上句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壹個地球,壹個世界,靠著這個印象成長,”可以由兩種理解,壹種是把“靠著這個印象”當作是與“淚水”具有同質性的普通水,水孕育萬物。另壹種理解是把這個“印象”理解為對“壹切創造最終皆虛無”的事實認識。從新批評理論的復義來闡釋,應該是上述理解各成道理,相互作用,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和相互豐富的。
“最後妳的淚水和我的淚水混在壹起,淹沒了這個世界,”從傳統解詩學理論來看,此句只要把淚水混合從而聯想到洪水,再聯想到《聖經》裏面有關洪水的諾亞方舟的故事就算是很到位了。新批評的奧妙之處遠比這些更深。“妳的淚水和我的淚水混在壹起”進壹步說明不僅妳認識到了“壹切創造最終皆虛無”傷心和失望,“我”也是,從“妳”“我”而推及大眾,可見此種情緒和認識普及的廣度和深度,於是大家的這種情緒和認識***同“淹沒”了這個世界。
從地球儀、淚水到洪水這三個意象看似好不相幹,卻深刻地聯系到了壹起,遠距離意象的聯結形成了強有力的張力。
在妳的淚水,我的天國就這樣融去了。
前三段的種種,最終歸結到了這壹點上。在妳的淚水中,我理想的天國也就破滅了。由於僅分析節選詩篇全文的壹部分,無法得知“妳”“我”之間的確指關系,離開了上下文的具體語境,最後壹句的分析就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