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插秧的古詩句 1. 描寫插秧的詩句有哪些
1.《插秧詩》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後梁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廣陵別鄭處士》 作者:高適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
3.《初夏懷故山》 作者:陸遊年 朝代:宋
鏡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紅橋小艇過。梅雨晴時插秧鼓,蘋風生處采菱歌。
沈迷簿領吟哦少,淹泊蠻荒感慨多。誰謂吾廬六千裏,眼中歷歷見漁蓑。
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孫 朝代:宋
蓑下清風笠下煙,壹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廚薄,盡在青裙兩擔肩。
5.《和別駕喜雨四絕》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時較似去年強。
從今無事閑風月,分作屏星壹半涼。
6.《適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陳藻 朝代:宋
人煙隨山窟,家家自生理。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
開邊憶漢皇,航海通南鄙。黃昏更不愁,客舍連甍美。
2. 描寫插秧的詩句
《廣陵別鄭處士》
年代: 唐 作者: 高適
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雲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裏來,關山雲邊看。
秋菇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初夏懷故山》
年代: 宋 作者: 陸遊
鏡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紅橋小艇過。
梅雨晴時插秧鼓,蘋風生處采菱歌。
沈迷簿領吟哦少,淹泊蠻荒感慨多。
誰謂吾廬六千裏,眼中歷歷見漁蓑。
《時雨》
年代: 宋 作者: 陸遊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壹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濕不去,勸我持壹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東屯行》
年代: 宋 作者: 白巽
雨足稻畦春水滿,插秧未半青短短。
馬塵追逐下關頭,北望東屯轉山阪。
壹川洗盡峽中想,遠浦疏林分氣象。
溝塍漫漫堰源低,灘瀨泠泠石磯響。
中田築場亦有廬,翚飛夏屋何渠渠。
李氏之子今地主,少陵祠堂疑故居。
《冷田村》
年代: 宋 作者: 蔡正孫
蓑下清風笠下煙,壹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廚薄,盡在青裙兩擔肩。
《適武林入延平界作》
年代: 宋 作者: 陳藻
人煙隨山窟,家家自生理。
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
開邊憶漢皇,航海通南鄙。
黃昏更不愁,客舍連甍美。
《次韻酬李通江》
年代: 宋 作者: 馮伯規
和煢禱雨儲精誠,便覺豐年遍遠坰。
繅繭齊頭絲卷白,插秧隨手稻翻青。
行篘秫酒酣天祿,益長香芽發地靈。
守令愛民須表裏,君其為緯我為經。
《和別駕喜雨四絕》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時較似去年強。
從今無事閑風月,分作屏星壹半涼。
《自安仁至豫章途中雜興十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趙蕃
農事催人未遽央,種秧未了插秧忙。
田家作苦吾常逸,所愧饑寒趨路旁。
3. 關於插秧的詩句
《廣陵別鄭處士》年代: 唐 作者: 高適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
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插秧適雲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
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
鷗鳥鏡裏來,關山雲邊看。秋菇成黑米,精鑿傳白粲。
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
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4. 關於插秧的詩句
《廣陵別鄭處士》
年代: 唐 作者: 高適
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雲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裏來,關山雲邊看。
秋菇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5. 插秧詩全文
壹、全文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二、釋義
手裏拿著秧苗把水田全都插滿了,低頭就可以看到田裏的水倒映著天空。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須清凈、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道)”,插秧時看上去是邊插邊後退,但卻壹直是在向前。
三、作者
作者是契此和尚,這首《插秧詩》是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在遊化民間的時候所作。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後梁時人,姓氏和籍貫不詳。他早年在嶽林寺出家,經常以杖荷壹布袋四出行走,因此,人們都稱他為“布袋和尚”,或者幹脆稱他為“布袋”。
擴展資料:
詩中最後壹句“退步原來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將平時關註外境的註意力扭轉過來,覺照自己的身心。凡夫不能覺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將所有的註意力全部都投註在外境上。
到外境上去攀緣妄想,而對內心所起的種種錯誤心念也從來不去觀察,對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參究。任何壹個人只要肯“低頭”、肯“退步”,就壹定能漸漸了悟諸法的真相,所以詩中說“退步原來是向前”。
參考資料:
6. 鄉村四月古詩插秧的句子
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詩詞註釋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子規:鳥名,杜鵑鳥.
才了:剛剛結束.蠶桑:種桑養蠶.插田:插秧.
詩句譯文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壹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7. 插秧詩全文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描寫農夫插秧的時候,壹根接著壹根往下插。“低頭便見水中天”:低下頭來看到倒映在水田裏的天空。“心地清凈方為道”: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是邊插邊後退的,正因為他能夠退後,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時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進。
這首詩告訴我們:從近處可以看到遠處,退步也可以當作進步。常人有壹種傾向:看高不看低,求遠不求近。譬如:某人學問比我淵博,就尊重他;某人錢財比我富足,就巴結他。如果此人條件比我差,就不予理會。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的道理。禪師們觀看這個世界與常人就有顯著的不同,譬如詩中說:“低頭便見水中天”,就是要我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有壹位禪師曾經譬喻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於宇宙之間,那麽只有低下頭來!”我們看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我們要想認識真理,就要謙沖自牧,把頭低下來。
壹般人總以為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而這首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風光的。古人說:“以退為進”,又說:“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壹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貴。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沖,有的時候,若能退壹步思量,所謂“回頭是岸”,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從事事業,把穩正確的方向,不能壹味蠻幹下去,也要有勇於回頭的氣魄。